提前倒下的,多是抗风险能力弱的小型餐饮企业。天眼查数据,我国目前共有超过1000万家餐饮企业,其中个体工商户占比超过95%。
规模相对较大的上市餐饮企业,也在疫情期间遭遇滑铁卢,一季度业绩也同样全部亏损。
同为港股上市的餐饮公司九毛九,疫情期间,为了节省开支,关闭了客流较少的门店,并将餐厅从北京、天津、武汉三个城市撤出,目前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
九毛九近日业绩预警,预计2020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23%,从盈利1.64亿人民币跌至负值。
呷哺呷哺同样在一月份关闭了大陆941间餐厅。根据2019年财报,其全年净利润已经下降37.7%,下半年跌幅扩大至近51%。
除此之外,A股上市的餐饮公司广州酒家,一季度的餐饮业务收入同比下滑54.10%,西安饮食亏数千万、全聚德亏1亿多,行业收入整体下跌。
随着疫情好转,餐厅运营逐步恢复,行业的忧虑在慢慢减轻。但疫情曾给餐饮业和餐饮人带来的恐惧与压力,让无数试图进军餐饮行业的人,站在门外徘徊。
海底捞表面亏损,实则在抄底
小型餐饮企业的离场,潜在的创业者不愿入场。对海底捞来说,这反而是抄底的好机会。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研究院发布的《新冠疫情下3月中国餐饮业生存现状报告》,有36.28%的餐企已经关闭部分或者全部门店,59.8%的餐企表示目前门店数目仍然保持现状,仅有3.92%的餐企表示目前实现逆势扩张。
餐厅大量关闭,餐饮市场供给相对收缩,而疫情后期的消费需求却在逐步释放。对海底捞来说,逆势扩张,收割因为疫情倒闭的火锅企业的市场份额,是头部企业才有的实力和底气。
其实,在疫情之前,海底捞已经进入了快速扩张期,2018年以前,每年海底捞新开门店在30家左右,2018年门店新增262家,2019年新开门店302家,截至2019年年末,整体门店数已达768家。
疫情期间,公司仍在持续推进门店网络的扩张,如今年新开逾300家,总店数将正式突破上千家。
下沉、海外,都是主要的扩张方向。
2010年之后,海底捞开始进军海外,如今国际化布局已小有成效。截至2019年末,海外门店(包括香港、澳门、中国台湾及海外)数量达52家门店,营收超过22.7亿元。
国内的下沉市场,二线及以下城市门店数占比逐步提升,由2015年66%提升至2019H1的75%。2018年以来门店增速超过70%,且高扩张下同店表现仍然突出。
二三线及以下城市,海底捞客单价相对较低,95元/人左右,2019年翻台率为4.7左右,基本与一线城市持平。叠加选址、房租优势和品牌影响力优势,海底捞在低线城市的挖掘空间仍然不小。
火锅是中国餐饮行业最佳赛道,最适合连锁化经营。
2019年,国内火锅整体规模5304亿元,在餐饮整体盘子中占到13.9%。海底捞市占率仅0.5%,也许正是因此,市场才敢于给出高达数十倍的市盈率,和各种财务数据上体现不出来的信心。
写在最后
疫情期间,餐饮行业的线上销售增速普遍都在20%以上,甚至约有5%的餐饮企业凭借线上销售实现了整体业绩的逆势增长。
这是疫情在给餐饮行业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给行业带来的变革、加速和运营模式的颠覆。
而线上销售的企业在硬件、物流、门店风格、企业形象方面和传统企业相比都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如何拥抱线上,不被来自云端的对手击败,可能是海底捞等传统餐饮巨头,接下来需要考虑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