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新冠病毒的悄然而至和“阴魂不散”,2020年前大半年的各行各业都不好受。
吃货们在对着手机里的美食图片不停流口水后,才发现最爱的火锅店老板早就扛不住高昂的门店租金;
背包客们精心策划好了春节和五一小长假的旅行,却发现整个民宿行业都几近归零。
而有一个行业的困境却常常被人们忽视,那就是体育。
在7月20日,《法国足球》杂志官方表示金球奖评选将迎来从1956年至今的第一次取消,原因是2020年的世界足坛实在停摆了太久后,很多人才意识到——
原来足球文化已经真的快被我们的生活“抛下”了。
而在这段无比艰难的等待重启过程中,包括中超在内的中国职业体育顶级IP,也在前所未有的寒冬中苦熬着。
01 中国体育人,还撑得住吗?
2020年本是一个万众瞩目的国际体育大年。
除了东京奥运会和欧洲杯外,北京冬奥会两周年倒计时、首次落户中国的南京室内田径世锦赛,都是让中国体育迷尤为关注的体坛狂欢。
谁曾想,黑天鹅在冰雪中骤然来袭。忽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全球体育赛事和衍生的体育消费市场遭遇了重创。
老百姓在新闻中看到的,有上文提到和没提到的各大赛事被停办或延期,部分赛事公司的预计损失将达全年营收一半以上;
有家楼下的健身体育场馆、穿着最舒服的运动品牌纷纷倒闭,失业者叫苦不迭;
还有包括中国足球新名片武磊、NBA王牌球星拉塞尔·威斯布鲁克、网坛名宿德约科维奇在内的一众顶级运动员接连确诊,让追随者为新冠后遗症对他们职业生涯的影响而担忧。
如你所见,和一切蒙受了断崖式损失的行业一样,全球体育被捅出的窟窿,根本不是“靠报复性消费就能弥补”那么简单。
而作为以线下体验和集聚观赏为主要服务形式的产业,体育在国民经济的免疫力排行中又本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说残酷一些,当人们面临复工复产方方面面的压力,体育可能就是被最后一个考虑到的因素。
中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虽然欧洲五大联赛已经全部恢复,虽然“中超重启”的消息也从春天传到了夏天……
但在国内感染人数一直没有清零的紧张气氛中,直到前段时间,联赛恢复的日期才被尘埃落定到了7月25日。
在中超延期的154天里,联赛面临着内外交困的窘境。
外援和外籍主帅返回中国的通道被暂时被关闭,中甲梅州客家外援多利和中超山东鲁能外援费莱尼先后确诊,让各大俱乐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才危机。
而疫情影响的不只是比赛,同样阻碍了球队日常训练和人员流动的开展,直接造成了转会、引援市场一潭死水。
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体,当无人能逃过这份集体焦虑,更长远的“后遗症”已经初见苗头——
中超报名名额减少,连带中甲中乙球队的大批解散,球员难寻饭碗;
忠实球迷长期想念球赛却没有盼头,只能在空等中消耗着热情;
而大量潜在体育用户也被疫情期间涌现的其他虚拟娱乐方式带走,赞助商、转播商的收入腰斩,细分行业中的每一个从业者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牵连。
02 寒冬中坚守“痰盂行业”,他们到底图啥?
就像在承包了中超全媒体版权和信号制作工作的体奥动力CEO赵军眼里,“我的焦虑,其实并不在于中超复不复赛。而是看到团队不安,导致的自己的不安。”
五月底公司的一次中层业务会议上,赵军把自己说哭了。
对很多球迷而言,中超或许是一种滋味。做菜不放调味品,依然饿不死,但生活没有了足球,又总少了几分味道;
但对于深处中国足球行业,尤其是停工在家的中超幕后工作者而言,联赛的缺位却不只是“少了一场比赛看”这么简单。
对中超专业赛事经理单亚梅而言,原本2月就要陆陆续续开始统计与会主播和记者们的信息了,没想到就此遥遥无期。
“以前一年到头出差,却突然在家憋了半年,哪都去不了”,突然闲下来的生活让她尤为不适应。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