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科技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国合作共赢,形成多边贸易体制,并不断降低贸易壁垒。于此同时,跨国公司涌现,跨国贸易活动愈加频繁,逐渐形成庞大的国际贸易网络。于此同时,国际供应链功能进一步细分,专业化程度不断升高,涉及供应商众多。供应链的精细化也使得跨境贸易链条中的服务业也向精细化发展,涌现出众多专业化程度高的中介机构,提升了跨境贸易的效率。
中国跨境贸易现状
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20年春季)》显示,2019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1.45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3.4%。其中对比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数据可知,2019年中国货物出口额占全球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3.2%,比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出口占比稳步提升;货物进口额占全球货物进口总额的比重为10.8%,与上年持平,进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历史最高水平。
此外,世界银行发布《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的跨境贸易排名由去年的第65位跃升至今年第56位,上升9位,是营商环境改善最为显著的经济体之一。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被认为是投资的风向标,每年对全球190个经济体进行评估,包括跨境贸易等10个指标。中国在去年通过升级港口基础设施、优化海关管理和增强透明度等多项改革措施,提升了中国在跨境贸易上的便利度。
跨境贸易领域现存的痛点顽疾
虽然国际跨境贸易已经经过了许多年的发展,各国也采用了许多创新方式来提升跨境贸易的效率,但跨境贸易中一直以来存在的痛点顽疾,造成了跨境贸易效率无法进一步提升的天花板。
首先,数据孤岛现象是跨境贸易中的一大痛点。由于跨境贸易流程复杂,涉及不同环节的参与方众多,并且这些位于不同环节的参与方都会产生各自的数据。而这些数据从现有跨境贸易的情况上看,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利用。这些数据众多且错综复杂,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使得数据的核验、校对等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并且由于这些数据本身含有一定的商业机密的属性,导致参与方不愿意与第三方共享,结果便是业务数据碎片化,形成数据孤岛。
其次,信任缺失是跨境贸易中的又一大痛点。跨境贸易中的业务方众多且复杂,且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纸质文件、三方托管的模式,导致跨境业务透明度不足,放大了资产跟踪难度,甚至为欺诈行为滋生了相应的土壤。这对跨境贸易链条上的参与方之间的信任建立提出了挑战,同时透明度的缺失,也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风控要求,导致银行无暇顾及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亦或者是金融机构由于相互间数据并未共享,为一些不法分子进行“一单多融”创造了可乘之机。
最后,国际贸易基于纸质文件的模式风险大,且耗费了监管机构大量的人力。纸质文件天生面临被篡改的风险,并且跨境贸易中设计的交易链条长、涉及范围广,处理过程主要依赖线下纸质单据的运转,并且在这过程中人工干预过多,导致运转效率低、操作风险高。并且,监管机构需要在跨境贸易中发挥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等作用,在当前的纸质文件模式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
区块链技术将在跨境贸易领域大显身手
区块链技术作为近年来最具创新性的技术之一,凭借其不可篡改、透明、可追溯的特性受到政府、企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各国政府与企业也都将企业作为核心技术加以发展。针对跨境贸易领域,区块链技术将大显身手。
首先,区块链能够将跨境贸易上的大部分参与方纳入到区块链生态中,参与方在将自己的数据进行加密后传至链上,并通过参与方有选择性的授权数据共享,打通数据孤岛现象。更进一步,可以采用零知识证明等脱敏方案,保证第三方在无需解密、数据拥有方不泄露敏感信息的前提下,进行链上数据的验证,提升生态各方数据共享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跨境贸易流程的效率。
其次,区块链技术底层的分布式账本技术与哈希指针技术,赋予了链上数据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杜绝了欺诈行为的发生。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纳入到区块链生态中,可以令银行机构通过透明、可追溯的链上数据进行验证,加强对跨境贸易风险的把控力,满足银行风控的要求,同时,各银行也能通过将融资数据共享,杜绝“一单多融”现象的发生,解决中小企业跨境贸易融资的巨大需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