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售房平台调研了北京、深圳、上海、杭州等12个城市的二手交易数据之后发现,单身女性购房者比例逐年增加。2018年,女性购房者比例整体达到近7年来的最高值46.7%,即将追平男性。相比2014年时仅为30%的女性购房比例,这一数据上涨着实惊人。
任何数据大幅度变化的背后,一定是有非常强劲的原因支撑的。就女性购房比例从2014年之后猛增这一现象来说,有媒体评论认为这是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有人认为这是市场风向的改变。笔者倒认为其实女性购房比例,尤其是单身女性购房比例之所以大幅度提高,最重要的也是根本原因其实是结婚的人变少了。
据民政部的社会服务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仅有1010.8万对,同比下降达到4.9%,比2013年少了300多万对。这300万对折算下来就等于少了600万人结婚。而这已经是自2014年开始以来连续第5年下降(2014年至2017年结婚登记人数下降率分别为3.0%、6.3%、6.7%、7.0%)。
结婚人数变少一方面是由于当前适婚主力85后、90后多为独生子女,导致目前结婚登记的总人数相对减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结婚年龄也在不断推后。对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来说,她们走出校门的时间本来就晚,又忙于事业,她们不再将婚姻作为获得安全感的唯一途径。在《欢乐颂》等当代“大女主”类型的影视作品影响下,事业有成取代了相夫教子,成为了现代女性追求的目标。
而与结婚的人越来越少同步的是,离婚的人却越来越多了,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比如北京2018年的离婚/结婚比就高达48.3%,也就是说在北京差不多每两对情侣结婚的同时就有一对在离婚。结婚的少,离婚的多,民政部数据显示中国单身成年人口数量2017年就已经超过了2亿。这么多的单身人口也是需要居住的,国内大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中的大龄单身女性比例越来越高,不婚主义开始流行,独立生活的她们有客观购房需求,可以称得上是刚需,这是女性购房比例提升的内在原因。所以我们看数据会发现,结婚登记人数和女性购房比例正好呈反比关系。
在选择单身的同时,女性购买力也在提升,这支撑她们可以实现购房甚至是独立购房。在中国,二三十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女性由于学历较高,收入也不断增长。据中国妇女杂志社发布的2018年《女性生活蓝皮书》中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平均家庭年收入为17.6万元人民币,平均个人年收入为9.2万元人民币,女性收入超过了家庭收入的一半,已经取代男人成为家庭收入的顶梁柱。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的剧情也侧面印证着这一点:在苏家三个孩子中,赚钱最多的正是唯一的女儿苏明玉。
更夸张的是,英国《泰晤士报》还报道中国存在一些受过良好教育、收入很高的女性为了增加结婚的机会而隐瞒自己的文凭和工资收入的奇怪现象,因为她们的收入已经远超男性的平均水平。而年轻女性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在使得国内咖啡市场、健康市场和宠物市场出现了井喷式发展之后,房地产本身具备的投资和使用双重属性引发她们的购买热情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此外,《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也扫清了购买力较强女性购房的后顾之忧,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婚前购房的行为。实际上,自2011年《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出台之后,女性购房的比例就开始出现了逐年提升的势头。因为该解释对婚姻关系中房产的所有权做出了全新的解释,其中一度引发争议的几点包括:谁首付,离婚后房子归谁(第十一条规定);父母给买的房子,另一方无权分割(第八条规定);未做公证,一方仅凭承诺无法拥有另一方的房产(第十二条规定)。
当时这一司法解释甚至被专家解读到了“使女性将婚姻视为保险的希望破灭”的程度,这放在中国社会文化中普遍倾向于由男性,特别是男性家庭来购买婚房的背景中,显然杀伤力是巨大的。在此之后,也不断有学者提出“女人,梦该醒了”,而女性的独立意识也确实逐渐在提高,不断提升财务自由和消费自由,购房比例的提高正是其中表现之一。
很多买房的单身女性也表示,买房比婚姻更能让自己感到安全感。事实也诚如其所言,不论结婚不结婚,房子都是要买的,而在当前的高离婚/结婚比之下,房子永远是自己的,老公就不一定了。相比随时可能跑掉的老公,显然有升值潜力的不动产更让人安心。而随着结婚人数的进一步下降,女性购房者比例还会提高,50%并不会是极限,在更加独立和更为宽容的社会环境下,相信购房的女性数量超过男性,只不过是迟早的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