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理响中国》第三季|“从能人到能力”,看菏泽五里墩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之路

字号+ 作者: 来源: 2020-06-13 我要评论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4日讯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要议程。而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艰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4日讯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要议程。而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并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部署要求,《理响中国》第三季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策划推出第十期节目——《农民圆梦》。本期节目,将邀请知名农业理论专家和“乡村振兴”先进模范,共同为大家解读农民的脱贫之路,农业的兴旺之法,农村的振兴之道。

位于山东省曹县磐石街道办事处的五里墩村,30多年前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问题村,现在却已经变成了全国知名的明星村、小康村,这里不仅是中国首批本土体细胞克隆牛的诞生地,还是国家有机食品基地。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一个能人——王银香;这一切的成果,都离不开一项能力——现代化治理。

科技创新,盐碱地上谋出路

上世纪80年代,五里墩村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种地地不收,种草草不长。”由于村里全是盐碱地,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村民谢付生说,“那时候,五里墩村是唯一一个既没有水、也没有电、还没有硬化路的村。当时没有人愿意当村支书,谁也不愿意管这个烂摊子!”

9fdce6061cc1bde2df3729738779572.jpg

1986年,王银香当选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困难重重下,如何带领五里墩走出困境成为了她的第一要务。通过调研,王银香发现利用县里留下的荒废窑坑发展砖瓦建材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但是她面对了很大的阻力,村民认为“县里都干不下去了,我们能干成?”质疑的声音一直没停。王银香没有说话,她四处寻找相关专家来窑里检测,研究如何顺应村里窑坑的土质特征,将沙土制成砖。后来通过实验,形成了粉煤灰内燃沙土制砖技术。用这种技术烧制出来的砖,比市面上的黏土砖重量更小,但承重能力却更大。就这样,王银香带头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又鼓励全村的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最终凑集了10多万元启动资金,筑起了一座22门无烟囱轮窑,当年就获利8万元,迈出了带领大伙致富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在王银香的跑腿、协调下,村子里打了井、开了渠、通了电、修了路,五里墩村再也不是当年那个穷困村了。

绿色共享,可持续发展转思路

然而,就在砖窑厂生意越来越好,村民越来越富的时候,王银香却再次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要逐步关停窑厂,发展现代农业。这下村里炸开了锅,“砖瓦厂干得好好的,又能挣钱,为啥要停止,在盐碱地上搞农业能有出路吗?”但王银香有自己的考虑:“砖瓦建材吃的是资源饭,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农村人还是要在土地上做文章。”

盐碱地上真的能发展农业吗?王银香再次用到科技创新的力量,四处奔波咨询各级农科院专家,总结出了用有机肥来改良土壤的妙招。于是,王银香改变了策略,她决定在推进种植业的同时切入畜牧养殖业,目的就是通过农牧结合、有机循环的方式实现土壤改良,构建有机农业的框架。

此后的五年时间里,王银香坚定地启动了土地流转,推进了产业转型,将全村的3000亩土地通过“反租倒包”的方式整合到一起,实施产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90年代初的五里墩村,就已经开始尝试果园采摘、观光农业等新项目,使五里墩变得硕果累累、鸟语花香。

不断升级,治理体系现代化

王银香明白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2002年,通过和中科院合作,我国的首批本土体细胞克隆牛在五里墩诞生,填补了国内空白,创造了四项世界第一,五里墩村也成为蜚声中外的明星村。2003年,王银香组建了山东银香伟业集团,完成了“从土地到餐桌全程有机循环产业链”建设。这个产业链以奶牛养殖为核心,在生产乳制品的同时,将牧场的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料,用来改良和培育土地;从土地上种植的优质农作物,反过来再供给牧场,用来饲养奶牛,由此形成绿色循环。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