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报 > 正文

成都航空航天产业扩大朋友圈做强产业生态圈

发布时间:2020-08-06来源: 编辑:

原标题:成都航空航天产业 扩大朋友圈 做强产业生态圈

  3月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立,4月联盟筹备会举行,5月联盟第一次会员大会召开,6月联盟正式亮相。昨日,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将为促进成都航空航天产业合作交流和产业进步提供智慧与活力,同时也为国内外航空航天企业提供开放合作的交流窗口和服务平台,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推动创新发展,有助于围绕头部企业战略布局形成产业生态圈内“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发展新格局。

  昨日现场,还同步举行了成飞·青羊创新中心建设落成仪式,青羊区发布了《成都市青羊区航空智能制造机会清单》,成飞·青羊创新中心与有关单位签署了首批项目入驻合作协议。

  为什么要成立?

  集聚优势资源促进协同合作,进一步提升航空航天产业凝聚力和竞争力

  航空航天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航天企业面临参与全球竞争合作、获取全球要素资源、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发展态势,加快培育建设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是推动航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

  目前,成都建设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航空航天制造产业来看,总规模已突破800亿元,基本形成了航空制造产业链、航天制造产业链。从航空枢纽经济发展来看,成都是全国第三座拥有双枢纽机场的城市,航空客货运总量持续位居全国前茅,航空维修、航空运营、航空商业能力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然而,我市航空航天产业尚存在产业链集成能力不足、价值链匹配度不高、产业显示度不强等薄弱环节。

  在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引下,搭建航空航天领域技术与成果交流平台,推进航空航天领域业务跨界融合,促进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联盟和成飞·青羊创新中心应时而生。

  市口岸物流办相关负责人称,此次组建成立的航空航天产业联盟,旨在致力于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建设,由航空航天产业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研发制造、运营服务、供应链保障、科研机构、高校院所、金融机构、投资平台、社会团体等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通过组建成立联盟,将充分集聚成都市航空航天领域优势资源,促进航空航天相关企事业间协同合作,推动“政产学研用融”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推动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横向联合与纵向发展。

  面临什么优势?

  “航空经济之都”初具成效,成都航空航天制造业总规模已突破800亿

  “把航空航天产业作为成都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支撑性产业来培育”“打造航空经济先发城市”……一直以来,成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2017年在全国率先提出要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建设产业功能区,并将航空航天产业作为构建全市“5+5+1”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市提出了组建运行“政产学研用融”一体化产业联盟,作为当前促进航空航天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上下游和左右岸资源要素整合提升的重要抓手,下大力持续厚植航空航天产业生态优势。

  从今年3月成立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到4月举行联盟筹备会、5月召开联盟第一次会员大会,再到昨日联盟正式亮相,这一切都显示出成都的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建设按下了“快进键”。据悉,联盟自筹备组建以来,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已汇聚航空航天相关研发制造、运营服务、供应链保障、科研院所、国有投融资平台等多个领域200余家成员单位。

  目前,我市“整机—发动机—大部件—航空电子—地面设备”航空制造产业链、“火箭—卫星—服务”航天制造产业链基本形成,航空工业成飞等龙头企业积极探索推广“小核心、大协作”、供应商大会等发展模式,成都航空航天制造业总规模已突破800亿元。

  同时,成都是全国第三个拥有双枢纽机场的城市,航空客货运总量稳定在全国第4和第5位,航空维修、航空运营、航空商业能力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19年成都航空口岸进出口4077亿元人民币,占全省进出口总量的60%以上,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区域带动明显的“航空经济之都”初具成效。

  将会带来什么?

  搭建平台注入智慧和活力,推动形成产业生态圈协同发展新格局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