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2020甘肃省考申论范文赏析:打造文艺精品 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0-07-12来源: 编辑:

甘肃省公务员考试备考过程中,文章写作向来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题目,也成为了很多考生晋级路上的拦路虎,学好作文,我们可以从研读范文开始。今天甘肃中公教育为大家带来一篇范文“打造文艺精品 讲好中国故事”来帮助大家学习。

打造文艺精品 讲好中国故事

丹漆随梦,三教合流儒以表、道为骨、佛为心大度看苍生;梦往神游,长安街边多少文人才子提笔挥墨,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梦寐魂求,一本外国游记镌刻出元大都的盛世繁华…泱泱五千载中华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了东方大国那不可复刻的古老形象。忆往昔、看今朝,传统文化日渐式微、文化输出之路屡屡受阻、电视电影与历史事实不啻天渊,种种问题剑指文化软实力的薄弱不足,这与当前大国形象判若云泥。中华文化,要走好文化输出之路,更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文艺精品

打造文艺精品,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精神。以人为本,就是俯下身子做文化,以人的力量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艺精品需要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唯有此才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隽永留存。而要想达到此目的,我们必须依托现代科技,用“人”的手段给予文化第二次生命。以人为本可以革新文化保护的方法与手段,避免对于传统文化或文物的二次破坏,使传统文化保留原貌。以人为本,可以拓展文化传播的方式,增加受众群体,激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使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以人为本,可以帮助普通群众了解历史全貌,系统的掌握文化知识,建立国民的文化自信,以此转变群众思想,去除文化传承的一些陋习,让传统文化更加符合当今时代特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获得真正的长远发展。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是打造文艺精品、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力量。

打造文艺精品,必须要坚持原创精神。近年来,农村“失根”现象愈演愈烈,究其根本在于文化的失根,在于优秀乡土文艺精品的匮乏。乡土文艺是留住农村发展的血脉,凝聚民族向心力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需要乡土文化的复兴。需要乡土文艺精品的诞生,而能实现上述者必须要心怀原创精神,做属于中国特色的乡村文艺。培养文艺工作者的原创精神,可以让我们的文艺作品既能够承续传统,沿习优良作风,保存文化的根脉;也能够启迪当下,涤风立德,淳化风俗,使中国人拥有共同的价值遵循,发展文化的魂魄。倘若我们缺少原创性,那我们的文化就会受制于人,在文化输出之路上捉襟见肘,使国民意识形态颠覆,民风不再淳朴、社会动荡;更加深了民族“失根”的伤口,使人民信仰缺失、无所归依。使乡愁无处排解,使民族血脉缺失。因此,铸牢民族血脉离不开乡土文化。由此可见,文艺的复兴,需要原创,这是找到民族血脉的必由之路。

打造文艺精品,必须要坚持匠人精神。对于文艺而言,工匠精神是守望传统、推陈出新的情怀。泱泱中华五千载文化,有太多需要传承的技艺值得现在的我们去挖掘、去研习。“一家样式雷,半部建筑史”,样式雷家族经历八代繁华,除了为我们留下古朴典雅的颐和园、曾经中西合璧的圆明园等中华瑰宝外,更值得当代建筑工匠去传承学习;“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曾引得满堂喝彩的西皮二黄,除了让外国友人认识中国戏曲魅力之外,更值得当代年轻人去欣赏了解。当然,文化之精不光是传承,更在于现代社会中也能抵住寂寞、守住诱惑的精益求精。无论是周东红坚持古法造纸,融入现代技术,将宣纸发扬光大;还是高清红在广灵剪纸中以人物肖像的做法让这种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无一不是当代匠人对文化的追求,对技艺的钻研,对品质的执着坚守。可以说,文艺精品,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助力,发扬匠人精神才能让文艺作品在传承中不守旧,在创新时不忘本。

文化是国家精神的体现,是民族灵魂的反映。增强文化软实力,得到他国认同,可以获得更多世界话语权,推广价值观,带动经济、政治等多项实力的共同迚步。相信随着我国文化产品输出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软实力日渐增强,中国文化必将在世界舞台上重焕光芒,中国文化复兴的梦想也将顺利实现。

通过对参考范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先由模仿入手,然后打通自己作文的任督二脉,勤加练习,作文写作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