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父母职业不是孩子入学的“介绍信”

发布时间:2020-07-05来源: 编辑:

  闽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因重建后规模扩大,学位有所增加,拟将剩余学位用于招收芗城区现役军人子女、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子女、高层次引进人才子女、台商子女、在编在岗干部子女六类对象。(10月24日 澎湃新闻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对孩子的美好期望,都希望孩子能在将来成就一番事业。要想实现这个愿望,对大多数家庭而言,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良好教育是唯一的途径。

  然而,随着近几年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移居至城市居住,原来在农村上学的孩子要到城市求学,有限的教育资源难以满足需求,孩子上学成了一些家庭的难事。有的地方想上好学校要提前几年在附近买学区房,有的地方上幼儿园要通过摇号得到名额,有的地方要找人托关系才能获得一个上学的资格。像新闻中师大附属幼儿园这种报名条件的情况,说白了也是教育资源不匹配的结果,但其只招收干部子女的条件,显然不是社会所能接受的。

  开办学校是为教书育人,而不是招收学生家长。学校在招生时可以设置条件,但不能违背教育精神,“父母必须是干部”让很多家庭的孩子失去了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途径。在我国的《教育法》中也有如此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可见,我们国家高度重视孩子教育,力求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让尚处于懵懂的幼童不具备个体生存和发展所欲的能力,通过教育使得个体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其实,这也正是教育的所在。如果在孩子身上贴上“家长职业”标签,这样的教育显然违背初衷。

  尊卑有序的古人尚可遵循“有教无类”,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们更应很好传承。不可否认,这些家长可能接受过更高水平的教育,工作之余,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学习,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但是要认清一点,孩子和家长是不能画等号的,家长的能力不等同于孩子的能力,家长工作好只是其在学生阶段刻苦努力的结果,这是没有遗传效应的。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性格和素质品德是可以被重新塑造的,孩子更是如此。学校可以多听取家长对教育的看法,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对孩子进行初步摸底,以便更好地进行针对性教育,切不可戴上有色眼镜观察孩子。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任何学校都没有权利将他们拒之门外,更不应出台如此“奇葩”的规定限制入学,毕竟父母永远做不了他们入学的介绍人,父母的职业更不是“介绍信”。(小豆丁)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