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同工同酬” 要感谢这位国家勋章获得者
发布时间:2020-07-05来源: 编辑:
在新中国70华诞即将到来之际,一批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被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这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给予的国家最高荣誉。《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共和国不会忘记》,今天向您介绍国家勋章获得者、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
她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也是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几十年来,
她初心不变,奋斗不止,
为当地脱贫和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用她自己的话说,
“按照党的要求干,
就没有什么干不成的事。”
申纪兰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顺县山南底村。
抗战时期,她就担任过村里
纺花织布小组的组长。
一嫁到西沟村,
她就积极参加劳动。
1951年西沟村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时,
她成了副社长。
这对奉行“好男人走到县,好女子不出院”
古训的山里人来说,
已让人刮目相看。
但在她心里,
有一个坎始终过不去:
为啥妇女的劳动报酬要少一半?
申纪兰介绍说,
按照当时的分工计酬方式,
如果男人干一天活计10个工分,
那么妇女只能计5个,
不平等的报酬又挫伤着妇女的劳动积极性。
村里本来是男女共同协作劳动的,经申纪兰申请,社里专门给女社员划出一块地,和男社员进行劳动竞赛。被发动起来的妇女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始终在田间争分夺秒。最后,女社员赢得了竞赛。到1952年,西沟村已经实现了“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记一样的工分”。1954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25岁的申纪兰是此前不久才得知自己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她有些不敢相信。
第一次从家乡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
去北京开人代会,
乡里给她找了头毛驴。
那时,毛驴还是不错的代步工具。
但是大山里坡太陡,
石头山上的小路,
让第一次出远门的她吓得不敢骑。
先去长治,再从长治倒“班车”去太谷,
再从太谷坐火车到太原,
辗转到北京,已是4天以后。
申纪兰说:“我没有想到我当上人大代表。
开完会,毛主席跟我们照了相、握了手。”
申纪兰和1200多名代表一起,
举手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从1954年的中南海怀仁堂,
到如今的人民大会堂,
申纪兰是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在履职尽责的路上,
申纪兰整整奋斗了65年,
已经记不清自己提交了多少建议和议案,
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
有珍惜合理使用土地的,
有发展农村教育的,
桩桩件件,都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
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
1983年,西沟村全面推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但其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1984年,申纪兰从村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大胆进行改革。
她主张:成林和有林山坡地仍归集体管理;
耕地仍然包产到户、自主经营,
但实行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
添人增地、减人减地,
确保土地不撂荒。
最终,改革宜统则统、宜分则分,
统分适度,实现优势互补。
1985年,结合申纪兰外出考察的经验,利用当地的硅矿资源优势,西沟村建立起第一个村办企业铁合金厂,当年实现利润150万元。此后,西沟村又建立起磁钢厂、石料厂、饮料厂,村办企业成了西沟村的经济支柱。
申纪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1986年9月与县供销社联合办起一座罐头厂,投产后的第一个月
就生产红果、梨罐头5万多瓶。
2012年,申纪兰和西沟村民决定,
拆除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和环保要求的铁合金厂,
西沟村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一一兴建。
作为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通过建议和议案
帮助老区脱贫振兴步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