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每经专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余淼杰:“自由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已为期不远

发布时间:2020-04-24来源: 编辑:

  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中国厅里,悬挂着一幅名为《互动的世界》的画作,寓意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70年来,新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不仅让自身经济腾飞,也使全球其他经济体受益良多。

  扩大开放的政策,正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8月26日,新一轮自贸试验区获批设立,形成了“1+3+7+1+6”的新格局,18个省份有望在“竞争性发展”中探索出更多的开放新举措。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余淼杰认为,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处于深刻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积极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不仅体现着我国开放的魅力、开放的信心和大国的担当,更有利于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

  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时表:“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国内市场是中国经济未来最大的潜力,它将取代‘劳工成本比较低廉’,成为我们在新时代最显著的比较优势。”余淼杰说道。

  “点、线、面”逐步推进对外开放

  NBD:站在开放的角度,您如何样理解新中国成立70年的成就?自贸区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余淼杰:首先,前面30年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因为从1949年到1978年,尽管我们没有改革开放,但是国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建立了一个门类齐全、品种完整、体系完备的工业体系,也为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前提。

  从1978年到现在,我认为可以把“对外开放”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是广度开放,更准确地说是1978年到2001年;然后是到2017年,这是深度开放阶段;2017年以后,进入全面开放阶段。

  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实际上经历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推进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开放深圳等四个港口城市,这是非常明显的“点”的开放;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再次开放沿海14个港口,并划定6个经济三角洲,外贸开放由点推到线;1992年之后,在中部东部多个省份设立了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对外开放也就从沿海一条线扩大到面。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家又先后设立了60多个出口加工区。

  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之后,2013年9月,我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挂牌,之后陆续在广东、四川等地设立了两批自贸区,“1+3+7”的开放格局也是深度开放阶段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仔细看现在的18个自贸区,所有沿海的省份都包含进去了,也包括黑龙江、广西、云南这样的沿边省份,所以基本上也是一个点、线、面逐步推进的过程。

  NBD:从上海一枝独秀到覆盖18个省份,自贸区建设持续“扩围”。您如何看待“多地开花”局面?它们能否在“竞争性发展”中试出更多开放新举措?

  余淼杰:可以看到,目前基本上全部的沿海省份、直辖市都设有自贸区。中西部地区的河南、陕西、四川和云南等地也有了自贸区。中西部为什么是这几个省份设自贸区呢?我的理解是,这些地区有可能会建设自由贸易空港。当然,自由贸易港最重要的是海港,但也有可能包括空港,像成都、西安和郑州都初步具备建立自由贸易空港的硬件条件,假以时日是有可能建成自由贸易空港的。

  对于18个自贸区未来能否在“竞争性发展”中探索出新的开放措施,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自贸区既要研究可复制、可推广的一些共性特征,也要根据当地的条件,因地制宜,创造出一些无需复制也不必推广的“个性”,这些“个性”就是各个自贸区独特的比较优势。比如沿海的有沿海的优势,沿边的有沿边的优势,内陆的有“陆上丝绸之路”的联通优势,从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出发,结合自身特性进行差别化发展。

  临港若成功将为其他地区提供范本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