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北京小學70年育人之路:與新中國同命運與首都同呼吸

发布时间:2020-04-06来源: 编辑:

北京小學70年育人之路:與新中國同命運與首都同呼吸

“北京,北京,千年古城,我們的學校與你同名,跨越世紀風雨歷程,美好的理想在這裡誕生……”在偉大祖國的心臟——首都北京的南城,有一所與新中國同齡、與首都同名的學校,她就是北京市北京小學(以下簡稱“北京小學”或“北小”)。這所以“北京”二字命名的小學成立70年來,始終與祖國發展同呼吸、共命運,她的發展牽動著幾代人的記憶,凝結著一批批北小人的心血和智慧,也向一代代少年兒童、一批批教育工作者傳遞出“腳踏實地做事、頂天立地做人”的教育誓言。2019年適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北京小學也迎來了建校70周年的日子。此時回顧學校70年的發展歷程,更有著一番特殊的紀念意義。

北京小學70年育人之路:與新中國同命運與首都同呼吸

1960屆六(一)班師生在槐柏樹街9號新校門前合影

一、為了建設新中國——不變的教育理想

北京小學是一所具有“紅色基因”的學校,從1949年6月19日建校的那一天開始,學校就把建設新中國作為教育的崇高理想,把培育革命后代作為重要的教育責任。

1. 勇擔時代重任,通過寄宿制教育培育革命后代

在革命戰爭年代,許多革命同志為了奪取斗爭的勝利,南征北戰,無暇照顧自己的孩子,他們的子女有的被留在農村老家,有的被寄養在老鄉家中,失去了學習文化知識的機會。隨著北平的解放,革命干部進入北平,許多被尋找回來的革命后代也匯聚北京,開始了嶄新的生活。正如北京小學的老校歌中所唱的那樣——“藍天高,硝煙散,五星紅旗插雲端,辭別黃河太行,遠離哺育我的家鄉。為了建設新中國,學習、勞動、鍛煉!”

當時,為了支持這些革命同志全力投入新北京、新中國的建設,為了更有效地針對他們的孩子進行教育,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創建公立寄宿制小學——北京小學,實行供給制,使其擔當起教育培養這些革命后代的責任。當年,這些孩子和老師全部寄宿在學校裡,既要學習文化知識,又要進行勞動實踐。有的孩子因父母工作太忙,周末和節假日也住在學校。可以說,學校的建立、發展與革命事業緊密相連。直到上世紀50年代后期,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學校才開始兼收附近的走讀學生。

北京小學建校之初,為了培養這些新中國的建設者,一批革命青年走進這裡,成為學校的開創者,她們中有復旦大學畢業的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的女兒張廉雲同志,有充滿革命教育情懷的禹培芝、伍真同志,有剛剛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的陳玉華同志。由於學校剛剛組建,校內教職工的平均年齡隻有二十幾歲。禹培芝同志、伍真同志,就帶領這批年輕人在“艱苦奮斗,勤儉辦學”的指導思想下,克服諸多困難,挑起寄宿制學校管理這副重擔。張廉雲同志還多次向黨組織提出把私立自忠小學交給黨,1950年,北京市委決定把私立自忠小學並入北京小學。

北京小學70年育人之路:與新中國同命運與首都同呼吸

陳玉華老校長(左5)與師生交流

2. 助力教育強國,探索新時代辦學理念與方式

建校70年來,北京小學一直傳承著建校之初的崇高教育理想、強烈的擔當精神,“為了建設新中國”的信念一直鼓舞著學校開拓創新。

首先,學校實現了從突出“寄養”到強化“教養”的辦學理念轉換。1995年北京小學恢復寄宿制后,時任校長吳國通結合當時學生中獨生子女多的特點,提出將“生活自理、學習自主、行為自尊、健康自強”作為寄宿教育的宗旨,強調教育的力度要大於養護。同時學校引導學生在寄宿生活中學習做人做事、求知探索、合作共處、健體強身。目前,北京小學的寄宿教育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方式。

其次,學校實現了從單體學校到集團化發展的辦學方式轉變。為了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優質教育,北京小學成為名校集團化辦學的先行者。從2000年開始,北京小學相繼在北京市西城區、大興區、豐台區、通州區、房山區,以及遼寧大連等地建成10所分校,形成了一體兩翼、一校多址的辦學格局,其中“一體”指北京小學,“兩翼”指包括寄宿、走讀兩種辦學方式。2011年,北京小學在北京市西城區教委的支持下,組建北京小學教育集團,率先進行集團化辦學的探索,並圍繞文化培植、隊伍培養、課程建設、教學管理等多方面探索集團化辦學的有效策略,有效提升了集團內各成員校的辦學質量。

二、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變的教育價值追求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