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大型主题宣传
发布时间:2019-12-21来源: 编辑:
茗富村村貌。
浙江在线4月10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李灿 记者 祝旑波 县委报道组 程磊)这里是开化县苏庄镇茗富村的尽头,浙江省际线最西边凹入江西省小缺口处。地上有一条鲜明的分界线,东侧是茗富村的灰色柏油路,西侧是江西省占才村的黄色水泥路。47岁的茗富村村支书董永清两脚分别踏在两边,他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村子虽小,可是处在浙赣两省交界的重要地带。茗富村什么模样,别人眼中的浙江就是什么模样。”
作为江西籍浙报记者,此时的我背靠故乡凝望之江大地,看到的是一个地处偏远的边界小村,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做好每个选择的努力模样。
是慢行道,也是绿色道
茗富村的空气很湿润,还夹杂着一股特别的清新味道,我吸进一大口,“是茶香!”
“茗富村是因种茶而得名吧?”我扭头请教村支书董永清。他告诉我们,现在的茗富村是2010年底由茗川、富楼、新联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至于为什么要挑出这两个字,董永清说:“大概是希望能像名字寓意的那样吧,以茗带富,但刚开始我们并没有对茶有足够的重视。”董永清说,10年前,村里的支柱产业是红砖,当时村里有3家规模不一的红砖厂,每年收益能达到300万元。
“但红砖毕竟是资源消耗性的产业,制作红砖所需的黏土都是从山上取来的,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2011年,3家红砖厂陆续关停,曾经的砖厂大户、67岁的村民黄福炎和我们说了句心里话:“别看我们地方偏,但必须保护环境、发展绿色经济的道理,我们都懂。”
可是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什么才是适合茗富村的绿色优选? “种茶是村里人人都会的,种的都是上好的开化龙顶茶,另外我们还有8000多亩油茶。这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生态优势。”2017年当选为村支书后,董永清再一次把目光锁定在了“茶”上。
从红砖到绿茶,茗富村的致富路减速开进了慢行道,但董永清和村民们有自己的坚持,“钱江源国家公园就建在我们村子附近,说明我们生态环境好。”董永清说。
组团联村,带来新灵感
今年元宵节,来自开化县行政服务中心、苏庄镇人大、苏庄镇安检站和苏庄镇文化站的干部们组团联村,来到茗富村开展“三服务”工作。“我喝过茗富的茶,我认为茗富村是最好的开化龙顶原产地,只是可惜,这品牌没有打出去。”结合开化的茶产业扶持政策和茗富村茶叶种植优势,一位干部提出的这番见解,让董永清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确实是我们的短板。”董永清很清楚,由于过去对茶产业的忽视,如今茗富的茶产业,产业单一、附加值也不高,很难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再不做出改变,这条‘以茗带富’的道路很难拥有加速机会。”
“如果只依靠种茶,看天吃饭就是一个摆在大家面前最现实的难题。” 59岁的村民王新林向我们证实,董永清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他告诉我们,前段时间的连天阴雨对他们家的茶叶产销就带来不小冲击。
“茶叶品质是有竞争力的,但怎样才能形成品牌合力,让产业模式更加多元化呢?” 董永清的脑袋一直没停止思考这个问题。直到有人提出建设“茶叶文化园”的点子,才让董永清有了新灵感,“是呀,有了文化,品牌才有分量。”
“种茶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本领,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董永清来到苏庄溪旁一个40多亩的小土坡,和村干部商量:“这里因为种的是低产茶所以改为菜地,不如就从这里开始,建一个我们茗富人自己的茶叶文化园,把我们种茶的渊源、文化挖掘出来,展示给大家,还能吸引旅游资源。”
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后,董永清很快就忙活起来,勘测土坡、撰写方案、招商引资。
立足边界,抱团求发展
在茗富村采访期间,我能亲身感受到,这个边界小村与我家乡江西省之间的联系,比“共饮一湖水”还要密切。
到村当晚,一听说我是江西人,董永清就马上给隔壁江西省德兴市占才村的村支书王兆付去了通电话:“你说巧不巧,来我们村里做客的记者是江西老表!家里别准备了,到我这来一起吃饭。”10多分钟后,董永清家门口响起“滴滴”的喇叭声,一辆挂着“赣E”牌照的汽车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