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聆听生命的万年“回响” 周口店遗址发现一百周年记(组图)

发布时间:2019-12-13来源: 编辑:

  从“风雪侵蚀”走向“科学保护”的步伐更快了

  改革开放后,在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的提议下,中国开启申遗之路。然而,当中国把首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时,却被驳回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时答复,周口店遗址如果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那中国就没有世界文化遗产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馆长董翠平说,联合国点名要求周口店遗址申遗的消息传到国内,中方加急补充了申报文本。

  “当时手写了7张方格纸,写清了组织机构、地理位置、价值、保护措施,加了一张1:10000的地形图,我们完成了紧急上报。”董翠平清晰地记得,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决通过,周口店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尽管周口店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落后的文保意识,本世纪初以前,遗址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2002年,参考消息转载了一篇文章《落日黄沙周口店》,反映遗址管理保护上存在的问题,这成为周口店遗址发展的转折点。

  此后,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市院共建”周口店遗址的协议,由北京市政府负责遗址保护范围内及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建设、管理及科普工作,中科院负责科研工作。

  “有了‘市院共建’,政府和科研院所可以各司其职。科研院所集中精力搞好科研,北京市下了大力气改善周边环境,进行大规模绿化、关停一大批小煤窑、整治河道……”十多年前,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双权就来到周口店工作,他感言,周口店发生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多次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定文化自信。周口店遗址从“风雪侵蚀”走向“科学保护”的步伐更快了。

  为了使猿人洞得到有效保护,达到世界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的保护原则,在猿人洞搭建了覆盖面积3700余平方米的保护棚,并于2018年9月重新向公众开放。

  如今,从遗址博物馆向龙骨山上望去,大跨度弧形壳体钢结构对遗址进行全方位覆盖,既实现保护,又不喧宾夺主,保护棚采取成熟的绿植屋面形式,整体铺设屋顶绿化,又与自然相协调,与环境融为一体……

  走进保护工程内部,科技感十足。825块“叶片”嵌入棚顶,不仅为猿人洞遮风挡雨,更设有种植槽,全自动灌溉技术保证植被健康生长……

  近日,周口店遗址洞熊化石研究获进展,若干件洞熊类标本被识别确认。此前,多数学者认为洞熊只生存在欧洲,中国从未有明确无误的洞熊化石记录。此次研究扩展了人们对洞熊分布的了解,也对“北京人”生活年代研究带来新认识。

1 2 3 4 共4页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