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支付风云:阿里腾讯神仙打架 催火三大新风口
发布时间:2019-12-05来源: 编辑:
同时承载了零售变革与生物识别技术应用的刷脸支付,在经历了五年多的研发与测试阶段后,终于借2018年的年底支付宝推出的刷脸支付终端“蜻蜓”而走向街头巷尾,成为即使是家门口的包子铺里也能见到的量产产品。
在今年4月,支付宝“蜻蜓”新一代产品的发布会现场,一千台机器十秒钟就被一空。而这距离首代大规模生产的刷脸支付终端面世,才仅仅过了四个多月的时间。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人脸识别行业发展现状报告显示,到2022年,全球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达75.95亿美元,增速达每年20%。而在这每年20%的市场增长背后,一场由技术引领的产业链加速度冲刺正在上演。
在头部,是阿里、腾讯之间的神仙博弈,向下延伸则是一众创业公司与产业上下游企业的竞速入场与站队选择。以蚂里奥、华捷艾米、商米、织点智能、手机代工厂、味多美、友宝等一干产业上下游企业先后跑步入场,成为了此次变革中首批尝到甜头的人。于他们中的多数而言,变革与否不仅事关机遇,更牵连生死。
在这场由技术普及而带动的新兴产业链中,包括3D摄像头、智能支付硬件以及零售三大行业正随着刷脸支付的普及而产生新的风口:
先获益的一众3D摄像头生产企业,作为刷脸设备中核心的硬件组成,3D摄像头产业正迎来手机与工业制造之外的第三个大规模应用场景。
紧随其后,智能收银设备的功能与样态也随之完成了一次新的技术迭代与产品升级。
而在应用下游,线下零售支付环节中,用户与商家的交互以及带来的潜能也正在重构。
作为刷脸支付催生出的三大行业风口之中首批入场的玩家,蚂里奥、味多美、商米科技已经率先尝到技术变革带来的甜头,那么为什么是他们?面对风口劲吹,他们是如何产生的改变?与此同时,到底还有哪些企业在这次变革之中受到了影响?未来,这场由技术与商业模式双重催化的新兴行业未来究竟还有多大想象?是否还会有更多的企业能够从中受益?
带着这些问题,智东西采访了支付宝行业支付事业部总经理钟繇、“蜻蜓”技术负责人留招,以及蚂里奥CPO张兼、味多美CIO胡博等产业变革的核心参与者,通过他们的思考与探索,我们试图找到其中的答案。
3D摄像头迎来落地新风口
历经五年研发,多轮产品更新,带动了50万相关就业规模的刷脸支付再一次迎来了重大的变革节点。
2019年4月17日,支付宝的刷脸支付终端“蜻蜓”宣布推出二代产品,在发布会现场十秒一千台机器瞬间抢光,2天,“蜻蜓”二代订单量破万,仅仅几天过后,“蜻蜓”二代一个月的库存便被销售一空。
而在“蜻蜓”大规模商用背后,除了支付宝本身的算法与风控体系进化作为托底之外,还要依靠一项功不可没的产品——3D结构光摄像头。如果做个简单类比,支付宝将自己的产品取名为“蜻蜓”,那么3D结构光模组就是这只蜻蜓的复眼。
在2017年苹果推出的iPhoneX中,人脸识别功能采用的正是来自其收购的PrimeSense的3D结构光模组。同时,也正是由iPhoneX以及后续一系列各大手机厂商推出的旗舰产品中搭载的人脸识别模块,才正式让这个本隐匿在消费电子产业深处的3D摄像头产品出现在公众面前,让大家对它所带来的安全性以及便捷性有了更深的认知。
因为一般来说,普通的光学摄像头拍摄到的都是二维信息,因此在信息的维度以及丰富度上会相较真实的三维空间大打折扣。而三维视觉模组,不仅可以捕捉平面的特征点,还可以对面部纵深信息形成捕捉,避免了浓妆、微整形对识别效果的影响,以及用照片、视频“骗照”的情况。
而3D结构光技术的原理简单概括来说,就是以红外发射激光器投出两到三万个散斑点,然后根据红外接收摄像头感知到的光线折回后的变化来来完成位置深度的测算。在当前市面上主流的三种3D摄像头模组方案中,3D结构光技术是其中技术以及商业化前景都较为成熟的一个。
不过AI3D传感涉及精密光学设计、芯片、算法、生产多个环节,技术门槛高,量产难度大。无论是核心器件供应还是组装质检环节的难度都非比寻常,因此在国内当前能够达到规模化量产3D传感器模组的企业数量并不算多,甚至一只手都数的过来。
在这一只手都数的过来的可量产企业中,蚂里奥则是在金融支付领域占了绝大多数出货量的玩家,也是支付宝在刷脸领域的3D结构光模组唯一合作伙伴。而华捷艾米则是当前微信“青蛙”的3D结构光模组提供商,为微信生态内刷脸终端提供视觉模组解决方案。
在两大巨头助推之下,两家3D摄像头生产厂家都早在2018年前后开始了对刷脸支付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