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报 > 正文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满一个月,有些意想不到的变化正在发生

发布时间:2019-11-03来源: 编辑:

  原标题:垃圾分类推进速度飞快,“大上海,真的不一样”

  这个7月,上海如果有比气温更火热的,那一定是垃圾分类!今天,《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满月”。这一个月里,居民区垃圾开始分类定点投放,马路上的垃圾桶日趋规范并减少。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6:50 杨柳青路桂杨园新村

  一个月志愿者们越来越省心

  “爷叔,侬垃圾分了伐?”“阿婆,侬今朝老灵额”……清晨,桂杨园新村垃圾定点投放处,张菊荣操着一口上海话向往来的居民问候。今年6月开始,她每天7时就会出现在小区垃圾分类定点投放的其中一个点位上。

  50岁的张菊荣来自安徽宣城,在桂杨园小区住了5年。她是个热心肠,常帮着打扫楼道,下雨天排水口堵了,甚至徒手疏通。垃圾分类之初,有人担心租客分类不到位,但张菊荣颠覆了这种想法。她不光自己垃圾分类做得好,还主动报名当上垃圾分类志愿者。作为一个靠“时间”打工养家的外来务工者来说,她每天雷打不动花两个小时在志愿服务上,让不少居民感动。在她的帮助下,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意愿越来越强。

  “垃圾分类正式实施一个月来,志愿者们是越来越省心。”张菊荣说,一个月里,她只发现过一次居民骑车“抛射”垃圾袋的不文明行为。

  志愿服务时间到了,搭档笑着对张菊荣说:“小张,这个月侬上海话也讲得越来越好了。”

  10:00 伟康路创智农园

  夏天是培育厨余厚土好时机

  “在社区花园嫁接垃圾分类理念,简直太完美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悦来从植物丛中抬起头,满脸兴奋。在创智农园里,刘悦来有另一个身份——公益组织“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创始人。他在这个一度堆满建筑垃圾的城市“边角料”地块,建造“雨水生境”,规划“诗经花园”。

  厨余垃圾和宠物粪便在这里化作肥沃土壤。刘悦来的“厨余厚土栽培”中的“绿色材料”就是家家户户的厨余垃圾——先把厨余垃圾的水沥干,铺在泥土上,再覆盖厚厚一层土壤,再铺设一层树叶或木屑、稻壳,再覆盖一层泥土。夏天正是培育厨余厚土的好时机,在这样的土壤上种植,一年都不需要施肥。

  农园里还配备堆肥箱,用来收集落叶和宠物粪便。容器制作方便,用铁丝网或竹条围编成一个有一定高度的装置,把落叶和粪便一层一层往上堆。到了一定程度,尤其是下雨过后,堆积物会往下沉,最终底部先变熟,熟掉的部分可以抽出来做肥料。“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有氧发酵的过程,一周就可降解。”

  刘悦来带领团队建设的社区花园已超过60个。垃圾分类的推进给他很多新启发。最近他正鼓励社区居民自己动手,把废弃的旧水槽等物品改造成景观摆件,隐藏在花丛中。

  13:30 同普路中海紫御豪庭

  楼层未撤桶,分类挑不出毛病

  垃圾分类以来,同普路中海紫御豪庭小区虽增设了定时定点垃圾箱房和智能回收箱,但每个楼层并没有撤桶。

  午饭时间刚过,物业经理王朝林叫上志愿者邓贵珍,在每栋楼的楼道里开箱检查垃圾分类。一圈走下来,几乎挑不出毛病。楼栋一梯一户,同一层楼两户中间的公共空间放着一干一湿两个垃圾桶。小区保洁人员会到每层楼收垃圾。因户数少,谁家的垃圾没分好一目了然。

  当初物业答应不撤桶,居民则承诺在家门口做好垃圾分类。邓贵珍说,一个月来小区从没有为垃圾分类的事情发生过争执。一开始,她发现有邻居分得不够好,会写小纸条贴在垃圾桶上,第二天,纸条被拿走了,问题也不存在了。

  18:30 万航渡路华院小区

  居民们开启“垃圾分类”社交

  垃圾箱房开放前5分钟,退休居民任培雅就来了。一身干净整洁的服装,还化了点淡妆,这天她当班,要在垃圾箱房旁守上两个小时。她说:“我们对自己的形象和生活品质有要求,垃圾分类事关上海生活品质,这件事一点都不能马虎。”

  “阿拉小区实施垃圾分类比人家早了快一年。”顺着任培雅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保洁员正把一干一湿两个240升的大垃圾桶推到垃圾站前,居民们陆续前来,打开湿垃圾袋倒出垃圾,再把袋子扔进干垃圾桶,还有的居民把整理干净的空瓶、纸板箱等单独交给保洁员,作为可回收垃圾处理。半个小时里,没发现一例分类不当的。

  借着定点投放垃圾的时间,小区里平时难见面的居民们也聊聊家常。这是垃圾分类开启的社交新模式,增进了邻里感情。

  21:00 真如镇街道办事处

  街道改造出“湿垃圾驳运神器”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