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是端午节的初色
发布时间:2020-08-04来源: 编辑: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又是一年五月初五端阳日。
按照节日传统,过端午节的方式就是吃粽子、赛龙舟、放纸鸢、挂艾草……在没有疫情的日子里,还能出门旅游、休闲度假。但追根溯源,爱国主义才应该是端午节的真正本色。这是不以时代发展、社会变迁而轻易变化的东西。
说到端午节,所有国人首先会想到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屈原。“感谢屈原留给了我们三天假期”,这是许多网友在网上的声音。其实,屈原留给当下时代的,要远远比三天的假期更宝贵,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
屈原是春秋时期的楚怀王的大臣,官居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屈原在内政上主张举贤修法;外交上力主“联齐抗秦”;文学上创作骚体新诗……可谓贤者能臣。但是,他的一系列做法却遭到了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覆巢之下无完卵——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楚国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准备了箬竹叶包饭、倒雄黄酒祭奠他。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也就形成了现在的端午节,也有了吃粽子、喝雄黄酒、举办赛龙舟的端午风俗。
我们过端午节,除了要传承民俗习惯,更为重要的是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学习屈原作为爱国英雄的感人事迹,激发当代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从自身的工作生活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家庭出发,去做一些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家庭的正确的事,弘扬正能量。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才应该是端午节这个节日以及国家设立这个假期的意义所在。至少,“只知小鲜肉明星不知屈原”的尴尬现象应该避免。
两千多年以来,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从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力挽狂澜、拯救大明江山的于谦,到抗倭名将戚继光;从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焚烧鸦片的林则徐……都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爱国诗篇。相信也正是爱国主义精神支柱的存在,中华文明才得以5000年未间断,也才有了当下的大国崛起。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新的时代,新的使命,新的担当,值此端午之际,我们要大力弘扬传承端午节中的爱国主义文化,为实现中国“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责任编辑:郭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