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光大集团:改革开放“桥头堡”开启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0-07-05来源: 编辑:

作为国内少数金控公司之一,光大集团36年的发展一直围绕着“金控梦”。

在起步之初,该集团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肩负贸易引资和探索融入香港资本市场的重任。这些年一路走来,光大集团几经坎坷,甚至濒临破产。

如今,持有金融全牌照、坐拥13家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达到5万亿元,摆脱历史包袱、轻装上阵的光大正向一流金控集团目标奋力奔跑。

“金控梦”起航

光大生于1983年,由于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其在当时是中国的对外窗口之一。

1981年秋,王光英作为全国工商联代表团成员,参加了澳门华商总会成立一百年盛会,并赴港澳进行出访调研。

次年回国之后,他向党和政府提交了一份书面报告——《港澳见闻和八点建议》。在该报告中,王光英展示了他特有的商业嗅觉和政商人脉关系,并指出“有必要在香港成立一家综合性公司,破除官商习气,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

1983年4月11日,光大集团的前身——光大实业公司在京成立,半个月后在香港高调开业,与当时香港地标建筑——红磡体育馆正式落成在同一天。

按照王光英的设想,光大将是一家具有民间色彩的公司,以香港为基地,采用全新的经营模式,与外商和港澳台商开展投资、经贸、金融等领域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配合内地改革开放的需要,帮助内地企业走向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光大成立后,主要以贸易实业发展为主,一方面引进国内短缺物资,另一方面则以中外合作方式引进资金做大项目建设。在王光英执掌光大的7年中,光大参与投资建设了外海大桥、星级酒店、出租公司以及北京标志性建筑——53层的京广中心。

1990年,国家对光大的业务调整逐渐倾向于金融,金控的雏形逐渐形成。此间,光大银行和光大证券两家金融公司的先后成立,一跃成为典型的“高富帅”。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东南亚诸多国家和地区在金融风暴中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身为国际化都市的香港也未能幸免,光大在港业务也受到了较大冲击。

受子公司拖累和投资失利,光大一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2003年到2014年,光大通过长达11年的重组历程摆脱了历史包袱,被视为“重获新生”。

然而,面对重重困难,光大一直没有放弃金控梦想,通过收购甘肃信托重获信托牌照,并重组了光大永明保险,光大成为国内三家金融全牌照集团企业之一。

十年“新征程”

2017年12月,时任招商局副董事长、总经理的李晓鹏接任了光大集团董事长。这意味着光大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实际上,目前的光大体量庞大,资产5万亿元,坐拥13家上市公司、15只股票、6大战略单元,且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牌照齐全。可是,在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因素下,光大行业领先地位的产业不多,同业对标不占优势。

对于李晓鹏而言,轻装上阵之后,光大亟须扭转“大而不强”的局面。光大未来的路怎么走?新征程的方向在哪里?

在供给侧改革和消费多元化的背景下,市场对于高质量的金融供给需求逐渐加大。在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的当下,如何在角逐中胜出,光大仍然选择了金控集团模式,通过混业经营形成市场比较优势。

李晓鹏多次对外表示,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而金控集团混业经营可以为老百姓提供类似金融百货公司一样的多元化金融服务和产品。

更重要的是,金控公司作为一项特殊的经营模式,此时也给光大带来了一次绝佳的发展时机。由于民营金控乱象在业内屡屡触及监管红线,诸多通过牌照套利和违规行为给市场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随着监管强化持牌要求和合规要求的推进,为光大等少数几家金控集团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2019年1月23日,光大集团年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扎实推进世界一流金控集团建设”的战略目标。按照李晓鹏的规划,光大将用10年时间分两步来实施。即从2018年到2023年左右,把光大集团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全球知名的大型金控集团;从2023年到2028年左右,把光大集团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全球领先的大型金控集团。

在具体战略部署上,李晓鹏着力建立大财富、大投资、大投行、大旅游、大健康、大环保六大E-SBU(战略单元+生态圈)协同发展机制,其牵头单位分别是光大银行、光大金控与光大控股、光大证券、集团生态环保事业部和光大国际、集团文旅健康事业部和中青旅控股、光大永明保险和嘉事堂。

“新一任董事长更在意集团的凝聚力,通过协同机制形成‘合力’,光大才能在市场中突显出更大的比较优势。”光大银行内部人士称。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