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类这一年:形成新风尚,转入持久战
发布时间:2020-07-03来源: 编辑:
6月29日早上8点半,窗外暴雨如注,家住上海徐家汇花园小区的周阿姨撑伞拎着干、湿两袋垃圾,赶在9点前扔到垃圾投放点——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如今已成为周阿姨和邻居们的日常习惯。
去年7月1日,上海出台了“史上最严”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为国内首个通过人大立法方式强制垃圾分类的城市。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最新统计显示:居住区市民自觉正确参与垃圾分类投放率达到95%以上,截至2020年6月中旬,全市居住区和单位平均得分都达90分以上。
一年来,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四个桶”,垃圾分类已成上海市民的自觉行动,四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见证了上海市民养成“最时尚”的生活习惯。社区自治共治和“一网统管”智治善治,成为用“绣花功夫”治理超大城市的生动缩影。
前端:“新时尚”日益成为“好习惯” 倒垃圾不再是难事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对于一个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的的超大型城市来说,如何让“新时尚”被广大市民接纳并成为“好习惯”,是一场城市精细化管理大考。
居民投放垃圾 葛俊俊/摄
健全且便捷的配套设施尤为关键。事实上,在垃圾分类的源头,上海不断探索实践“软件”升级。记者观察了徐家汇花园的垃圾厢房的配置:洗手池、雨棚、气窗、投放口感应开门。再仔细一看,垃圾库房的一块牌子上写着两名库长的名字,“第一库长”是小区所属枫林街道的一名机关干部王海峰,“第二库长”是小区居委会书记郑刚。一年来,由机关干部、居委书记担任的“库长”常常在箱房门口转悠,以居民诉求为先,垃圾箱房经历了“72变”,变得更智能化,也更人性化。
“倒垃圾不再是个难事”,盘点这一年来的“成绩单”,郑刚的心愿实现了:小区干垃圾量从每天37桶降到24桶;湿垃圾量从每天2桶提高到10桶;投放准确率从5%提高到98%以上;居民知晓率从30%提高到100%;居民参与率从年初10%提高到99%以上。数据的背后,是1208户居民的全力参与,所有的改变,都反映了社区以人为本的初衷。
在郑刚看来,智能垃圾箱房成为提高居民参与度的利器。“投放的便利多一分,大家正确投放的积极性就会高一分,从而使实实在在的垃圾分类实效离百姓更近。”
“经过努力,绝大多数居民都已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处长徐志平说,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全市大多数小区不再安排志愿者值守,但有三分之二的小区仍然做到了破袋投放、自觉分类,三分之一的小区有良好的分类实效。
垃圾分类给上海社区面貌和生态环境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数据显示,截至6月中旬,上海可回收物回收量6813.69吨/日(同比增长71.09%),有害垃圾分出量3.3吨/日(同比增长11.2倍),湿垃圾分出量9632.13吨/日(同比增长38.52%),干垃圾处置量15518.24吨/日(同比下降19.75%),“三增一减”取得有害垃圾及时分离、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成倍提升的实效,关键就是从前端到后端,“全链条”发力、“闭环式”管理。
2019年,上海在住建部全国4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考核中始终排名第一,垃圾分类智慧蓝图愈加明晰。根据规划,今年上海将力争实现95%以上居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效达标,85%以上街镇达到示范街镇标准。
中端:“科技+管理”,探索垃圾分类长效常态
“改革开放前的垃圾车都是平板车,垃圾全靠人工铲进去,一辆车能装2吨到4吨。除了喇叭不响,其他都叮当响。”原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巡视员陶渊形象比喻到,来的时候“清零哐啷”,走的时候“滴滴答答”。
去年7月,上海日旭环境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徐家汇作业队“鸟枪换炮”,增加了圆桶式餐厨垃圾收运车,并将原先的3吨湿垃圾后压收运车辆更新为新款湿垃圾车,污水箱容量大,不易跑冒滴漏。最关键的是,车内设有密闭空间,可以把挤压后的湿垃圾和污水“锁”在车内,车上加装的显示屏还能即时显示垃圾重量。
徐家汇作业队新款湿垃圾车 葛俊俊/摄
在队长助理何俊的手机上,“上海分类质量在线”App能监控到所有点位的数据。收运人员一旦发现不合格点位,拍照取证上报班组,由班组长审核后上报平台。随后,街道、物业、城管、绿化市容等多个部门联动并推送不合格报告,小区连续7次、单位连续3次不合格,环卫就会开具拒绝清运告知书,并对其停运。去年7月,通过这款App,相关方面共上报质量不合格点位67个,联合监管让不达标点位下降到如今的个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