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人民健康受到威胁时我们从不缺席

发布时间:2020-05-16来源: 编辑:

人民健康受到威胁时我们从不缺席

■劳动报记者 王卫朋 摄影 王陆杰

昨天是国际护士节,上海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也迎来“护士专场”,浦东新区浦南医院护理部主任李晓静、华东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陈贞、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普外科护师陈莉、上海儿童医院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主管护师冯升分别讲述了他们的抗疫故事。

首批援鄂医疗队员陈贞

发挥18年重症护理经验

华东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陈贞是第一批驰援武汉的上海医疗队成员,她小年夜报名参加医疗队,大年夜接到出发的命令,三个小时准备好行李到机场集合。

陈贞所在的队伍也是全国第一支到达武汉的医疗队,队中93名护士来自上海50多家医院,但绝大部分没有烈性传染病护理经验。“我所在的北三病区是一个简单改建后的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都是危重症患者。30位患者中有20位使用呼吸机,剩余的也都需要高流量吸氧。”她说,当时没有工勤人员,护士除了完成治疗、护理工作外,还需要搬运氧气瓶、环境消毒、垃圾清理,甚至清扫厕所、疏通下水道。所以对护士的体力、毅力的考验是非常大的。

“我有18年的重症护理经验,之前又和几位教授配合抢救了很多患者,所以对于整个流程以及医生的操作习惯都非常熟悉。一般我会做好预案,把所有可能用到的物品都提前准备好,放在最顺手的位置。我们和医生配合好,就可以为患者多争取一些时间和希望。”陈贞说。

护理团队领队李晓静

让患者多几个“亲人”

浦东新区浦南医院护理部主任李晓静,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护理团队的领队。李晓静介绍,她不仅要协调40多家医院的护士协同作战,还在工作当中进行了一些“小发明”。

“我们的队员来自上海40多家医院,到武汉后被分在11个科室,环境不熟,队员防护做得如何我心里没底,防控压力非常大。”李晓静说,看到护士们脸上戴口罩的压痕,她想到了用来治疗皮肤损伤的水胶体敷料,贴上可以保护皮肤,于是发动各方资源协调筹集一些零散护理用品,缓解口罩压痕问题。

2月18日,李晓静带领的35人整体接管了金银潭医院北四病房,通过改造通道,最大程度确保了医务人员的防护安全。“每天上班,我看着护士们穿防护服,一个一个把关。我知道,在隔离病房,护士长冲在前面,护士妹妹心里才踏实。”李晓静说。

在武汉工作了65天,除了做好护理工作,李晓静还带领团队开发了“援鄂天使团”公众号,为大众做健康知识科普。病房走廊墙上,挂满了患者写的感谢信。一位患者在出院时说,从此,她又多了几个亲人。“今天她还打来电话祝我们节日快乐,让我们热泪盈眶。这是一种力量,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行。”李晓静说。

李晓静参加过抗击非典、汶川地震救援等重大事件。她动情地说,无论是非典、汶川地震还是新冠疫情,虽然任务不一样,但在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胁的时候,护士从不缺席。

90后公卫护士陈莉

三次进入A3危重症病房

在本次新冠肺炎的疫情阻击战中,90后护士扮演了重要角色,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普外科护师陈莉就是一名90后护士。

抗击疫情期间,陈莉三次进入A3危重症病房工作,参与患者救治与护理。她说,新冠病毒传染性强,所有患者收治在负压隔离病区内,没有家属陪伴,需要护士更专业的护理救治和更细致的生活照护。

除了配合医生进行医疗救治外,对于危重症病人,陈莉还要承担为病人吸痰、发药、抽血等护理工作。其中,皮肤护理就是很重要的一块,比如每2小时的翻身拍背。“有些病人的体重甚至是我的2倍。我记得有个180多斤重的危重病人,我和同事协作,为病人一遍遍翻身、一遍遍擦洗、换床单。每次翻身都犹如打仗,而自己一身汗闷在防护服里。”陈莉表示。

上海男护士占比2%

他们更擅长重症护理

近年来,上海护士队伍不断壮大,男护士占比2.%。作为一名男护士,上海儿童医院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主管护师冯升充满了骄傲和自信,认为男护士更擅长复杂多变的重症医疗体系,会继续做好护士哥哥、奶爸、男丁格尔。

冯升已经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症监护室PICU工作了13年。他介绍,医院目前有二十几名男护士,在手术室、ICU和普通病房都能看到我们的身影。“在临床上,我们的角色做了很好的弥补,我们不仅能承担喂奶、换尿布、沐浴等照护性工作,更擅长在复杂多变的重症医疗体系中,做出高效决策。”冯升说。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