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年体育版权江湖战事:后乐视时代,苏宁、腾讯谁任霸主?
发布时间:2020-05-15来源: 编辑:
随着“20”时代的来临,新一年的战事拉开帷幕,新十年的战局也正式启航。
回顾2019年的体育赛事转播,可谓命运多舛。因为莫雷事件的影响,导致NBA与中国市场的关系已经到了濒临决裂的地步。
先是央视停播NBA,再是腾讯先停播后复播,但总体来说大多数球迷对NBA的抵触情绪仍旧存在,NBA的热度也随之一点一点下降。
要知道腾讯今年刚刚与NBA达成五年15亿美元的续约协议(金额是上个五年周期的三倍)。
即便吃瓜群众纷纷惊叹版权费用“惊为天人”,但追逐着体育赛事版权奔跑的转播巨头们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在乐视体育轰然倒塌后的后乐视时代,腾讯体育和苏宁体育属于后来居上者。前者获得NBA独家转播版权,用户数量迅速增长到了4亿多。而苏宁体育则对足球及一系列小众赛事版权发起猛烈攻势,短时间内便把大量资源一网打尽。
苏宁体育旗下PP体育拥有英超、意甲、德甲、法甲、欧冠、欧联等40余项涵盖国内、国际顶级体育赛事版权,以及UFC、WWE等搏击类小众赛事。每年PP体育的体育赛事直播超过8000场,足球赛事版权霸主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那么,当下体育赛事直播版权的江湖究竟是如何划分的?未来又会有哪些变数呢?
体育赛事版权为何花落大厂
据艾瑞咨询预测,2020年中国线上体育赛事用户规模将高达4.4亿人,未来这一数字还会不断增长,因此,获得体育赛事的转播权对于大厂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体育赛事版权带来的收入在中国的价值也正在急剧上升。
要知道30年前,时任NBA总裁的大卫斯特恩将美职篮带入中国时是免费授权给央视转播的。而今,腾讯仅仅拿下5年的线上转播权就要花15亿美金,可谓天壤之别。
不管是利益所驱,或是战略部署,在体育赛事版权的江湖中,我们能够看到的都只有大厂的身影。
这固然跟体育赛事版权的水涨船高,只有大厂才能“消费”得起有关。但更多的其实在是体育是一门长期经营的长尾生意,入局者没有雄厚的财力和长期的意志恐怕很难玩得转。
2013年收购PPTV后的苏宁体育是除腾讯外在体育领域最野心勃勃的。
2017年下半年,苏宁体育成为国内首次齐聚欧洲足球五大联赛、中超、等核心赛事版权的体育平台。
此后,苏宁体育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在2018年又签下德甲、法甲和欧冠的独家媒体版权,独自包揽国外大部分足球赛事版权。
目前,苏宁体育旗下PP体育用户已超过5000万,付费用户也超过500万。至此,苏宁早已成为中国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玩家。
在高昂的版权成本面前,依靠会员付费和广告收入很难覆盖如此高昂的版权费用,中小玩家是不可能承受3-5年周期内的持续性亏损,只有大厂才能通过体系化分摊来抹平亏损,这也间接使得体育版权行业走向了巨头时代、大厂时代。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阿里旗下的优酷和移动旗下的咪咕平台与苏宁的PPTV达成战略同盟,在分摊转播资源的同时也能更多地触达用户,同时也避免了版权上的恶意竞争且分摊了成本。
不过,虽然赛事版权的费用逐年增长,但版权生意的模式却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变化,国内转播赛事平台的收入来源仍为广告收入和观赛会员付费收入。
在经历过资本介入、巨头混战之后,如何进行商业变现,也成为摆在大厂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足球霸主探索新模式,助力市场趋于理性
根据《体育内容付费用户研究报告》中显示,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只占GDP的0.6%,人均体育消费低于200元,约占全球平均水平的10%。
显然,我国的体育用户在付费习惯培养方面还比较初级,因此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已是各大版权方的共识。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苏宁对足球版权的布局思路是对的,PPTV早年间就一直在做足球版权,收购后只是“萧规曹随”延续战略。
与此前激进的乐视相比,苏宁的资本实力更加雄厚,也的确在扩大团队去做产品运营。
在花了大价钱拿下诸多足球版权后,苏宁确实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足球赛事这个半成品逐渐运营成了一个成品。
客观来说,苏宁体育在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2017年,苏宁体育的付费会员达到了100万,2018年在300万,而2019年截至目前已经超过500万。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具体聊一下苏宁此前以7.21亿美元的总价拿到的英超2019-2022赛季中国独家转播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