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报 > 正文

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甘肃考察纪实

发布时间:2020-05-10来源: 编辑:

原标题: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甘肃考察纪实

  

黄河以西,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如同一条绿色绸带绵延上千公里,横亘在陇原大地上。

这里曾是大国梦起的地方——2000多年前,西汉在此列四郡、开丝路、通西域,开启一代盛世。

今天的甘肃,搭乘着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建设“一带一路”的浩荡东风,承载着决战脱贫攻坚、推进生态文明、弘扬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铺就新时代的锦绣丝路?

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行程1000多公里,先后来到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深化脱贫攻坚,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

“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一心一意追求老百姓的幸福。路很长,我们肩负的责任很重,这方面不能有一劳永逸、可以歇歇脚的思想。唯有坚定不移、坚忍不拔、坚持不懈,才能无愧于时代、不负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走到哪里,民生始终是总书记心中最大的牵挂。

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代表团,仔细询问临夏州、甘南州和天祝县脱贫攻坚进展情况,语重心长地说:“我对甘肃的扶贫工作非常关注,对这里脱贫任务的完成很关切。”

带着这样的关切,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张掖市山丹县和武威市古浪县,进学校、访农户、问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职业教育是提高困难群众就业技能、确保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

山丹培黎学校是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和英国工运积极分子何克先生于1942年创办的一所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丹培黎学校秉承“手脑并用,创造分析”办学宗旨,寄托着“为中国的黎明培育新人”的美好愿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考察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与山丹培黎学校很有缘分,也很有感情。上个世纪80年代,培黎学校恢复重建,习仲勋同志欣然应邀担任名誉校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的时候,曾推动企业资助过这所学校。到中央工作以后,他也一直关心学校的发展。2014年、2015年他访问新西兰、英国时,曾对艾黎先生、何克先生给予高度评价。

谈到这些往事,习近平说:“我所做的这些是微不足道的,千里送鹅毛,体现了我对培黎学校的感情。”

长期以来,西北地区因自然条件限制,发展相对落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区域之间发展条件有差异,但在机会公平上不能有差别。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发展教育,特别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如今的山丹培黎学校已经发展到在校生近2000人,开设12个专业,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在察看学校全貌、了解学校基本情况、参观路易·艾黎故居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实训教学楼,观看正在进行的机械加工、智能家居设计等职业技能实训,向学生们询问学习生活情况:

“通过3年实训可以达到什么技术水平?”

“有没有机会到工厂实习?”

“毕业后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学习?”

听说在校学生大都来自本地农村,通过学习培训可以掌握一技之长,就业普遍有保障,习近平十分高兴:“这说明,通过职业培训,学生的适应能力更强了,真正贯彻了‘手脑并用’的办学宗旨。”

习近平勉励大家:“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希望你们继承优良传统,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掌握更多实用技能,努力成为对国家有用、为国家所需的人才。我支持你们!”

离开学校时,师生们唱着校歌,同总书记依依惜别。

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是一个典型的易地搬迁脱贫致富村。过去,村民大都住在南部高深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去年,新村竣工,来自8个乡镇的1300多户4500多人从山区搬到这里安置下来。

沿着整洁宽敞的村道,习近平一路走一路看。一排排黛瓦白墙的新房整齐而整洁,每家每户院子里种着花草和瓜果蔬菜,一片祥和安乐、欣欣向荣的景象。

当地干部告诉总书记,从山区搬下来后,老百姓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就医难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同时,村里按照“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大力引导和支持贫困群众发展养殖业和蔬菜种植,大多数易地搬迁群众已经实现脱贫。

这些年,为了真脱贫、脱真贫,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