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资本逃离 AI投融资降温 凶险AI投资路

发布时间:2020-04-11来源: 编辑:

陈溢波、张靖超

国内的人工智能行业正在经历阵痛。

“这个技术(AI)只能针对某种单一、特定的疾病,无法进行病种的广泛覆盖;我们给它一张片子,它就得出一个结果,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得出这么一个结果,也就是说这个结果不具有可解释性,这在医学领域是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因为不严谨;还有就是数据隐私和安全性的问题,病人的相关信息是否会得到保护、不被利用,这也是一个问题。”10月9日,北京某三甲医院放射科的一位医生这样向《中国经营报》记者介绍AI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然而,智能医疗已是发展相对成熟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之一。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人工智能所发布的相关报告,智能医疗是29个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中,布局企业数量位列前五的细分场景之一。智能医疗当中所存在的落地问题,在无人驾驶等其他人工智能领域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作为这些企业的投资人,最关心的便是AI技术能否切入实际的场景中、为行业赋能、并产生实际的价值。而类似于上述医生所谈的问题正影响着投资人的决策,近期甚至在社交媒体上激起“资本逃离AI”的声浪。

“‘逃离’这个词好像说人工智能这个行业不行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IT桔子分析师李京望表示:“像伪人工智能,以及算法不能落地、没有具体应用产品的公司,它们会渐渐衰败。资本逃离的是这两类公司,并非盲目地撤离所有的AI公司。”

AI领域投融资降温

“我们在融资过程中还是比较难的。一是现在市场上的资金本身就比较紧缺,二是一些地方对新的商业模式的接受度并不高。”日前,当《中国经营报》记者向青岛地区一家从事农业、工业用途的低速无人车公司询问其融资情况时,该公司创始人尹先生这样向记者透露道。

天眼查显示,尹先生的公司目前还未有过公开的融资经历,记者从网络上可以看到,该公司目前在售的产品主要是应用在农业领域、进行低速任务的机器人。

与此同时还可以看到,同行业内由真格系、创新工场等投资的驭势科技在2017年拿到B轮融资后,就没有公开的融资信息,2017年有股东退出;智行者自2015年成立至2018年,已经完成了B+轮融资,之后也仍未有新增融资,2017年、2018年还出现了股东退出的情况;苏州青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飞智能”)在2017年拿到pre-A轮融资后也没有融资动态,其中两位创始股东在2017年也进行了退股。

而事实上,低速自动驾驶车辆领域,由于无人作业车的作业区域相对封闭、标准化,技术上难度相对较小,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将最先实现商业化应用、最容易落地的自动驾驶细分领域,2019年更是被外界看作低速自动驾驶车辆销量将实现“起飞”的一年。

星瀚资本创始人杨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大家对于一个新的技术其实预期过高,而实际上它的底层难度是比较大的,它需要很长时间去做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工智能就非常典型。”他以上个世纪《泰晤士报》对计算机的相关报道为例称,当时舆论对它的炒作比较明显,但事实上,计算机进入普通家庭则是在那之后的二三十年才实现。

不仅仅是尹先生所在的用于特定场景的低速无人驾驶领域面临投资趋冷,从整个AI行业来看,也是如此。

根据亿欧智库的数据,从AI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情况来看,2014年到2017年,AI领域内的投资频数逐年攀升,但经过了2017年的高点后便开始回落,2019年前五个月,中国的AI领域仅有80笔融资。

投资额方面,同样经历了快速上涨而后又急剧下跌的态势。2018年中国AI行业的投融资市场达到鼎盛时,企业的融资额高达1405.3亿元,当期337笔融资,虽然相较2017年的425笔出现了回落,但结合2017年总体785.2亿元的融资总额来看,企业的单笔融资额却较2017年出现了上涨的趋势。但2019年前五个月的投资额依旧不容乐观,投资总额仅163.4亿元。

根据IT桔子的统计数据,2014年至2019年,早期投资越来越少,资本投资轮次整体后移,AI初创企业拿到融资的难度越来越大。

在安惠投资基金经理李智佳看来,现在一级市场上的投资标的,“真正好的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很难拿到份额。能让你拿到份额的可选企业,优质标的就很少了。前几年估值提升速度太快了,之前可能会给一个高估值,但往后就要看营收情况了,如果不好变现或者落实到财报上没有好的结果,那资本肯定要套现走人。”但李智佳依然长期看好AI的前景,“AI这个方向没问题,资本即使走了,早晚还得回来。”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