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米难为无小米之炊
发布时间:2019-12-03来源: 编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子弹财经,作者杨博丞,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1月12日,纽交所上市公司华米科技发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
根据财报显示,华米第三季度营收为18.5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3%,归属华米的净利润为2.0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3%。
在出货量方面,华米第三季度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379万。而就在此时,华米的合作方小米公司发布了旗下首款小米手表,但其代工方却并非华米,取而代之的是龙旗。
华米的压力一方面来自合作伙伴小米,另一方面来自其它友商,譬如华为、苹果、三星等。
据IDC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4960万台,同比增长55.2%。
其中,腕带可穿戴设备以63.2%的份额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排名第一的依然为苹果,紧随其后的有小米、华为、三星、Fitbit。
“手表和腕带等出货量同比增长31.6%,并继续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占据主导地位。”IDC可穿戴设备研究主任RamonT.Llamas称,“尽管功能和能力有所增长和变化,但共同点之一是对健康和健身的不懈关注。”
苹果手表是国内智能手表领域的启蒙老师。自2015年苹果发布首款手表起,销量开始连年攀升,而国内大市场也开始从手环市场逐渐向智能手表市场转移。
其实,在苹果手表刚刚发布之时,并没有人看好这一产业,因为谁相信消费者会购买一块昂贵的电子表?
殊不知在这块表中,苹果融入了iOS生态链,不仅能够与自家的手机电脑组成一个体系,还附带健康监测功能。小米手环中最显眼的功能,已然成为苹果手表的标配。
2011年末,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旧金山,Fitbit记录器诞生,它可以记录你在生活中的各项运动指标,包括步伐、体力消耗情况、身体动态等,该产品在美国售价9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00元)。
2017年,距离雷军向黄汪打下的保票已过去四年。正是在这四年里,由华米代工的小米手环迎来发展巅峰。该年第一季度,小米手环出货量达360万个,一举超越苹果和Fitbit,成为全球销量最高的智能穿戴设备品牌之一。
如今,华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成长为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科技企业,其中离不开小米这颗大树。
在整个可穿戴市场中,手环和手表一直紧密配合,协同作战。但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可穿戴设备正由智能手环向智能手表过渡。
市场环境决定了一切。
11月5日,小米正式发布旗下首款智能手表。这一次,雷军没有把做手表的机会让给生态链企业,而是自己亲自下场。
在发布会现场,小米生态链总经理屈恒称,“99%的智能手表,都只是大号的手环。”他将小米手表划归到那1%的“真正智能手表”中。
小米内心深处或许知道,赋能于手表的价值要远大于手环。不仅是从售价方面对比,在整个小米生态链中考量,手表也要比手环更高一筹。另外,从应用场景来看,手表的想象空间要远大于手环。
小米不会轻易地放弃这个机会。
本次小米手表的代工方是龙旗而非华米,这似乎让华米感到一丝凉意。
华米一直是小米手环的生产代工商。往期财报中显示,从2018年,小米手环为华米贡献的收入占比97.1%、92.1%、82.4%和59.7%。
从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该收入占比呈连年下降趋势。原因在于一方面华米加大了自有品牌Amazfit的投入,另一方面是小米在减少华米的代工量。
华米也在转型,它不想太依赖小米。但这对于一家ODM来说,转型的阵痛是长期的。
有不愿具名的业内分析师称,华米在努力从ODM转型成为OEM,并具备自主研发、销售渠道等。“小米这次推出手表就可以看出,它其实也在逼迫华米转型。华米转型,从它推出自有品牌手表就已经开始。”
对于华米转型以及独立化问题,黄汪曾在媒体采访时称:“华米要学会独立行走,小米生态链只是帮助我们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