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垃圾分类减量 扮靓城市一街一角——且看垃圾分类“望城模式”
发布时间:2019-10-21来源: 编辑:
推进垃圾分类减量 扮靓城市一街一角
——且看垃圾分类“望城模式”
望城区全景图。 张鹏 摄
乔口镇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总站。
杨春香 摄
①高塘岭街道湘陵社区组织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培训。 杨红 摄
②白箬铺镇第一片区垃圾分拣点。 冯俊 摄
③月亮岛街道润和紫郡小区组织垃圾分类实践活动。 姚双喜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张 健 张 笛 赵 珮
道路整洁、绿树成荫、农舍雅致,几乎不见垃圾的踪迹,也闻不到任何异味,这是望城区给人的第一印象。
“从前,这里的街道可不是这个样子。”白箬铺镇光明村霸王组村民秦辉富回忆说。原来,望城区作为长沙市固废场所在地,承担着长沙市六区一县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置任务,对垃圾之害有着切肤之痛。
为探求垃圾治理之策,破解垃圾围城之困,2014年,望城区率先在长沙市全力推行垃圾分类减量,主动打响了“向垃圾宣战”的第一枪。
如今,5年已过,经历探索、创新与升级,已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全民参与、全域覆盖的垃圾分类减量体系。
目前,全区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覆盖了全区14个街镇、115个村社区,共有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村43个、市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5个,望城入选全国首批“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被新华社作为“垃圾治理参考范本”隆重推介。
政府推动 三大机制构筑坚实后盾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场硬仗、大仗,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
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望城区政府充分发挥了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建立三大机制,统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建立组织推进机制。习近平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如何才能科学、长效?望城区政府立足区块现状,紧抓顶层设计,先后组织人员奔赴日本、上海学习先进经验、模式,成立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调度、讲评垃圾分类工作,统筹协调,指导全区。同时,将垃圾分类减量纳入到物业管理条例和村规民约中,通过定期的督促考核来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
建立经费投入机制。“我们在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也在探索适用于我们社区实际情况的方式。”望府路社区的城管专干刘莹介绍。望城区政府在借鉴优秀经验的同时勇于创新,建立起经费投入机制,每年安排垃圾分类减量和环境卫生专项资金5160万,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用于垃圾分类设施配备、站点建设、专业回收公司运营以及终端处理项目建设等。
同时,配套20万-100万不等的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用于相应街镇、村(社)标准化垃圾处理站点、环卫设施建设和保洁员队伍建设。目前,全区共筹建镇级垃圾分类回收总站6个,村(社区)、楼盘小区垃圾分类回收中心112个,购置垃圾分类回收运输车辆600多台,发放分类垃圾桶15万余个。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望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对各街镇、村社工作开展情况实行了分级考评奖励。“一年一考评,每月一评比”,同时定期对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评比,根据等级分类体系进行分级奖励,给予2万-5万元不等的工作经费。
此外,成立村社环境卫生理事会和义务监督小组,对保洁员工作与农户参与情况进行监督考评、跟踪问效,考核结果直接与保洁员工资、农户评先挂钩;出台垃圾分类回收奖励机制,将保洁员回收物品变现同时给与变现金额的20%~50%作为奖金奖励其个人,并按月对分类回收工作进行检查、评分和排名,与工资绩效紧密挂钩。这些方式为垃圾分类注入了活力,为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高效开展提供了保障。
因地制宜 让垃圾分类进入良性循环
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考虑到城乡居民的不同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望城区摒弃了“一揽子”做法,处处凸显因地制宜,因“病”开“药”。
望城区结合各区域地理特征,探索出了差异化处理垃圾分类减量的模式,形成了城区、山区、 垸区三类特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