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支付硝烟四起 阿里、腾讯激斗线下
发布时间:2019-10-14来源: 编辑:
随着刷脸支付赛场硝烟渐浓,“大局已定”的移动支付市场正在酝酿新变化。
8月26日,微信支付在重庆智博会上发布了最新一代的刷脸支付硬件 “微信青蛙Pro”。不同于此前观望跟随战术,“微信青蛙Pro”在双面屏、互动海报等多个设计点上开始寻求突破。而在此之前,支付宝的刷脸支付硬件“蜻蜓”二代于今年4月推出,并处于“007”的研发和生产节奏中,争夺市场的马力强劲。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双寡头排兵布阵之外,监管也正在加紧进行顶层设计。在央行近期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特别提到“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由持牌金融机构构建以人脸特征为路由标识的转接清算模式”。
显而易见的是,刷脸支付处于标准未定之下的赛跑博弈期:技术领先的市场参与者希望快速扩大行业份额,打通生态价值,甚至改写格局;而监管则寻求从底层筑牢安全和规范的篱笆,同时又给予市场创新以适当空间。
为什么支付宝对刷脸支付给予全力投入和高额资金支持?为什么微信支付从被动应战到开始主动加码?监管今年以来对刷脸支付频频喊话又传递了哪些信号?刷脸支付到底是不是一个安全而划时代的支付手段?
因何而战?
“有服务商已经把刷脸支付产品铺到了监狱里了!”刷脸设备生产商和微信支付服务商钱客多的总经理于挺进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近几个月来,于挺进明显感觉到刷脸支付的升温,来询问的商户增多,更多的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代理商。
去年12月,支付宝推出了首个人工收银的刷脸机具“蜻蜓”,掀起刷脸支付竞赛序幕。随后其开始通过一系列投资参股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今年1月,蚂蚁金服领投提供智能商用硬件及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商米科技”D轮融资。今年5月,领投3D摄像头生产商“奥比中光”D轮融资。而在此前,蚂蚁金服与奥比中光已经合资成立生产“蜻蜓”摄像头的子公司“蚂里奥”。今年4月,支付宝在推出二代蜻蜓时宣布将在刷脸支付领域投入30亿元。
对比来看,微信支付在刷脸赛道最初显得有些“意兴阑珊”。在支付宝推出“蜻蜓”3个多月后,其推出一代“青蛙”。但今年年中以来,刷脸支付逐渐成为微信支付对外传播的高频关键词。类似于挺进这样的服务商也开始明确站队。
为什么二者对刷脸支付在最初表现出了不同态度?
根据艾瑞2019年Q1数据显示,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已达万亿,支付宝和财付通(含微信支付)市场份额分别为53.8%和39.9%,二分天下格局稳定,用户群也几乎固化。业界共识在于,微信作为社交软件实时在线的特点保证了极高的用户黏性,对于必须打开程序操作的“扫码付”,具有先天优势,这也导致线下支付中微信支付频次占据优势。
一位支付行业服务商对记者表示:支付宝提供的增值服务更多、更懂商户运营,但这一优势对于改变现有支付格局的意义有限。“如果能用刷脸改变掉一部分用户掏出手机去付费的习惯,高黏性社交软件的既有优势就会大大减少,失去社交属性加持后,入口面临重新洗牌,对未来支付格局就可能产生影响。”
由于前微信和支付宝的刷脸设备都仅能支持各自用户,一台设备无法实现多账户兼容。这也导致刷脸支付对收银台占领的排他性变大。“如果占领一个收银台,意味着接下来的几年内都会锁死这家商户。”该服务商表示。
在撬动格局变化之外,刷脸支付确实也符合系一直以来的生态化运营逻辑。北京一位清算行业从业者告诉记者:阿里系在刷脸支付的布局优势“粮草先行已久”,通过在酒店、餐饮、新零售领域一系列并购,为线上线下生态打通和商户数字化运营提供了载体。
各方态度的不同,在于如何看待刷脸支付的价值。有市场参与方人士透露:如果把刷脸仅作为支付手段,其提供的价值则有限。这也是很多机构曾经或仍然对刷脸支付价值存疑的关键。“从成本上讲,只有一种支付手段的成本到达另一种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才有取代可能。因此对于研发投入巨大、政策风险不明朗的手段,大多数机构肯定更乐于先等等看。”该人士表示。
刷脸的增量价值
从刷脸支付的价值看,首先是便利性。特别是在一些大型超市,其降本增效已经非常明显。北京某大型连锁超市提供的数据显示,普通大卖场顾客结账10件商品平均需要56秒,自助刷脸支付只需28秒。在节约人力方面,一台刷脸机相当于1.5个收银柜台,按早晚班计算,可以减少3个收银员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