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

粮食大事 托市收购稳种粮信心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21-10-15 我要评论

目前,我国粮食收购已经形成了以市场化收购为主导、政策性收购为补充的新格局,粮价形成逐步回归市场化,优质优价的粮食收储机制逐步形成。一定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和保护农民利

  目前,我国粮食收购已经形成了以市场化收购为主导、政策性收购为补充的新格局,粮价形成逐步回归市场化,优质优价的粮食收储机制逐步形成。一定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的原则,坚持并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

  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种忙。寒露前后是冬小麦播种的最佳时期,各地正在克服连绵秋雨造成的不利影响,多措并举推进冬小麦播种。2022年度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尚未发布。在小麦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的态势下,小麦最低收购价是否上调受到很多人关注。

  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国家为了预防“谷贱伤农”,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而实行的一项惠农政策,最低收购价水平通常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而确定,目的是保障农民种粮不亏本,稳定种粮农民信心。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当主产区粮食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水平时,就会启动托市收购,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今年夏粮收购期间,小麦和早籼稻市场行情好,市场收购价明显高于最低收购价,主产区均未启动托市收购,这在近年来还是首次。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预计,今年秋粮收购期间大部分地区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的可能性不大。当然,不排除个别主产市县因体量大、运距远等因素影响,有可能小范围启动托市收购。

  实践证明,托市收购政策很好地发挥了政策托底作用,稳定了农民种粮预期,托住了农民种粮信心,为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稻谷和小麦是我国两大口粮,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品种产量稳步增加,小麦产需平衡略有结余,稻谷年度结余300亿斤左右,小麦、稻谷库存保持较高水平,自给率超过百分之百,实现了口粮绝对安全。

  然而,由于我国粮价形成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托市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一度偏离政策设计初衷,最低收购价成为最高价,政策性收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挤压了市场的调节空间。在政策性收购之下,各类市场主体谨慎入市,以中储粮为代表的国有粮食收购主体成为粮食收购的中坚力量,国有粮库库存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造成粮食资源浪费,给国家造成巨大财政压力。而且,托市收购政策重产量不重质量的导向,使得农民的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淡薄,热衷于种植高产粮食,市场优质粮源越来越少。

  面对托市收购存在的问题,我国不断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取消了大豆、玉米临储政策,完全实行市场化收购,但保持了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框架,适当调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既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留出空间,又能保障种粮农民不亏本。目前,我国粮食收购已经形成了以市场化收购为主导、政策性收购为补充的新格局,粮价形成逐步回归市场化,优质优价的粮食收储机制逐步形成。广大种粮农户逐渐摆脱对托市政策的依赖,市场意识和质量意识普遍增强,种植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品种,追求种粮收益最大化。

  关于托市收购政策是否还要继续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在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托市政策没有存在的必要,废止是迟早的事。也有观点认为,在我国还未建立起农业成本保险和收益保险等有效保护体系前,托市收购很有必要。

  从目前来看,托市收购仍然是我国保护农民种粮收益、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制度安排。在当前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形下,一定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市场化改革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的原则,坚持并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种粮农民信心,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慧)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太原重大事故查明教你羊小咩享花卡额度提现秒回款的步骤(建议收藏)

    太原重大事故查明教你羊小咩享花卡额度提现秒回款

  • 重大事故发现羊小咩享花卡额度提现秒到方法!急用钱的点进来!

    重大事故发现羊小咩享花卡额度提现秒到方法!急用

  • 羊小咩的享花卡额度怎么套现啊今日重大事项

    羊小咩的享花卡额度怎么套现啊今日重大事项

  • 重大事故教你羊小咩享花卡额度如何套现出来,羊小咩2021最新套现方法

    重大事故教你羊小咩享花卡额度如何套现出来,羊小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