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大力倡导、亲自推动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省委、省政府大力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创造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作风财富和实践成果,精准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精心服务管理,注重激励保障,广大派驻干部积极作为、履职尽责,在基层一线经受锻炼、成长成才,有力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
目前,省市县三级累计选派近2万名优秀干部驻村任职,把能打硬仗的干部派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最前沿。2017年底,全省共选派第五批驻村第一书记2997名,做到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
党旗下的声声承诺,结出累累硕果。2019年,全省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摘帽,主题教育中排查的958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得到整顿转化。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继续加强驻村第一书记教育培训和日常管理,建立健全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长效机制,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带好一个班子给力基层组织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抓住基层组织这一“牛鼻子”。我省广大驻村第一书记注重抓班子、带队伍、固阵地,着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凸显。
抓班子,村两委强起来——
福鼎市前岐镇黄仁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谢建勋牵头建立村两委周例会制度,推行“茶话平事”工作法,每天茶余饭后都带着村两委干部到村民家中“串门”,走得多了,谈得多了,既化解了矛盾,拉近了干群关系,班子也更团结了。
在2018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我省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广泛听取党员、村民代表意见,挑选推荐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候选人,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可。
此外,我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村主干培训班,村主干履职尽责能力不断提高。
带队伍,后备力量实起来——
村级组织后备力量是农村发展的“潜力股”。如何把这支队伍建好建强?仙游县社硎乡田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立广聚焦流动人才党员,与所在单位联合成立党员“红色驿站”,将村里在外经商的党员纳入其中管理;寿宁县清源镇龟洋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坤生,对村里冗余的“六大员”队伍进行精简,并公开竞聘,村级干部队伍更精干了……
第五批驻村第一书记帮助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264名、发展党员5341名,为基层党组织输入了更多新鲜血液,为两委班子注入了新鲜血液。
固阵地,党群关系密起来——
“面对红湖村缺少党群阵地的问题,经过多方努力协调,在村里人流量集中的地方建起党建文化公园‘初心亭’,组织党员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使之成为党员作风建设和群众活动阵地,密切了党群关系。”长汀县大同镇红湖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许玮玮介绍。
建章立制,方能长久。我省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坚决担负起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制定或完善党支部和村委会相关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脱贫工作的行为准则,基层党组织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星火燃壮志,八闽党旗红。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推进脱贫攻坚、抗击疫情中成为一面鲜艳的旗帜。
找好一条路子助力脱贫攻坚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多措并举,将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引入贫困村,带领农民群众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以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
“当时,村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是夏道镇最后3个贫困村之一,家家户户住土房,没有卫生间。”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罗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叶瑾回忆。在叶瑾和村两委的努力下,村里基础设施配套逐渐完善,成立了南平润农农产品合作社,发展150亩的产业扶贫雷竹项目,通过“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产销一体化。2018年底,罗坑村脱贫摘帽。去年,罗坑村获得南平市颁发的“红星村党组织”荣誉,村集体收入近百万元。
从远近闻名的“旱厕村”变成美丽的“红星村”,罗坑村的蜕变,是我省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摘帽的缩影。
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创新思路发展集体经济,变“输血”为“造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