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之时,她是那个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为提高工作效率一门心思搞革新的“总是在跑的姑娘”;耄耋之年,她依然活跃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传播劳模精神、关心下一代的第一线,全情投入,不知疲倦。
她说:“党和人民培养了我,给了我这么多荣誉,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我有多大劲就使多大劲,为了国家富强、更多人过上幸福生活而奋斗不息。”
她,是全国劳动模范、“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获得者尉凤英。
初冬的一个午后,在沈阳一间简朴整洁的旧居中,记者采访了这位已经86岁的老人。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奋斗,是尉凤英老人走过的86年人生岁月中,最闪亮的关键词。
1933年6月,尉凤英出生在辽宁抚顺的一户普通家庭。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人靠做零活带着尉凤英兄妹三个勉强度日。捡煤核、挖野菜在她的童年记忆中占了很大篇幅,吃上一顿饱饭是全家人最大的心愿。“那时我就暗下决心,如果有一天人民当家做主人,我一定要好好干活,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尉凤英回忆说。
新中国成立,让尉凤英的生活乃至生命都翻开了新的篇章。
1953年,20岁的尉凤英进入沈阳七二四厂(东北机器制造厂),成为一名学徒工。上班第一天,她就向师傅表态:“您分配我干啥都行,我有力气,不怕脏、不怕累!”
尉凤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厂里生产任务重,尉凤英主动加班加点,早来晚走,从来不喊苦和累。有一次,为了抢进度,尉凤英加大了进刀量,结果没一会儿工夫,就听“咔嚓”一声,刀折了,活儿没法干了。尉凤英又着急又懊恼,站在机器旁边掉了眼泪。
师傅开导她说:“干活儿想又快又好,光有干劲不行,还得多动脑筋,想窍门。
窍门满地跑,就看你找不找。”从那时起,尉凤英开始对身边的点点滴滴更加留意起来。
一次到食堂帮工,后厨师傅筛豆子的场景让尉凤英深受启发。尉凤英回家反复琢磨,下班后在车间无数次试验,累了困了,就找块砖头枕着在地上睡一会……不久后,半自动搬把和自动分料器终于搞成了。就是这项技术革新,将当时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
进厂第一年,尉凤英就实现了两项技术革新,成功将手工送料改成自动送料,提高工效5倍。她用434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用4个月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任务,1953年至1965年间,实现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同志们都记住了这个高高个子、总是一路小跑的姑娘。
所有技术革新项目获得的奖金,尉凤英一分没拿,全都用来购买科研资料、建图书馆。尉凤英说:“没有国家没有党,就没有我。很多成果来自于集体智慧,大家共同奋斗,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生命不息,就要奋斗不止
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对工作投入火一般的热情,让尉凤英收获了无上荣光。她当选过全国第二、三届人大代表,中共九届、十届中央委员,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被党中央命名为“毛主席的好工人”,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学习我什么呢?你看王进喜、王崇伦、孟泰,你看罗阳,他们作的贡献都比我大,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觉得我的长处就是艰苦奋斗,为了国家和人民,我能够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坐在客厅里一张上了“年纪”的沙发上,尉凤英语气坚定地对记者说。
她背后的墙上,挂着两幅大照片。一幅是1964年,尉凤英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时,受到毛主席接见的场景;一幅记录了2013年,尉凤英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代表进京开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与她亲切握手的画面。
这两幅照片,时刻提醒着尉凤英,要牢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她说:“与党和人民给我的关怀和荣誉相比,我做得还很不够,还得继续努力。”
事实上,无论是在工人岗位、工程师岗位,还是后来当上了副厂长、工会主席,尉凤英都一直保持着最初入职时的奋斗者姿态。她会把每天要做的事,提前列出清单,一件一件限时做完,完成好了的就划掉,没完成的必须攻坚。在她看来,做事必须“有头有尾”,完完整整地做完一件事,才叫尽责。
前有榜样,尉凤英带出的一批又一批“劳模徒弟”,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快速成长,用自己的行动传承、弘扬着奋斗精神。
退休后,尉凤英投身于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她说:“青少年、年轻人就像小树苗。要想让它长得直、长得好,不仅得有阳光雨露,还得给它正确的成长方向。”闲暇时间,尉凤英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帮助有关部门开展科技项目,为机关、企业、学校作报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