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中国的历史穿越70年壮丽岁月,当阅兵的集结号传遍千万里华夏大地,全军和武警部队的威武雄姿在此凝聚成一幅幅壮美的强军画卷。那铿锵有力的步伐,那翱翔蓝天的英姿,那排山倒海的气势……集中展示了人民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昂扬风貌。
人民网专访十位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盛大阅兵式的官兵代表,在他们的故事里,看到的不只是接受检阅时的光彩时刻,更有一支大国军队昂首阔步的奋进身影。
潘守勇正在标齐排面 。郎玉萍 摄
强军大潮涌,沙场点兵忙。
一场由战区主导、所有军兵种参加的大阅兵拉开战幕。
在陆军方队方队长潘守勇看来,这不仅是阅兵,更是打仗……
一盘棋:凝心聚力开好局
使命,一个神圣的字眼,更是一份厚重的责任。
这次阅兵,对于陆军方队来讲,既是难得的机遇,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受领组建陆军方队阅兵任务伊始,作为陆军方队的方队长,潘守勇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脑子里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带好这支队伍。
面对兵员结构不同、成份多样、层次不一的实际,如何尽快把官兵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确保方队起好步、开好局,是摆在潘守勇面前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
众人划浆开大船。为了统一官兵的思想和行动,举好旗铸好魂,他把自己扮演成了“陌生人”,简单地说,就是对铁军官兵要狠一点,对其他单位官兵要暖一点。
方队第一次集合,他就给了铁军官兵一个下马威。一名战士迟到后,他严厉批评,让那名战士当众出了丑。可是,每次其他单位的队员犯点小错误,他反而会和颜悦色,给予更多的包容和鼓励,致使有些铁军官兵私下议论方队长的“胳膊肘向外拐”。
潘守勇正在纠正队员训练动作。郎玉萍 摄
为了让方队形成铁板一块,凡事他先来,集合站排头,队列走在前,俨然一名“钉子兵”。
有的官兵感慨道:“以前就听说铁军部队非常过硬,现在来到这里,让我们大开眼界,每名官兵的身上都体现着‘五铁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方队组建后很快“捆”在了一起,成为一个能打仗的“大家庭”。
“联合首先要联心,阅兵就像在打仗”。训练组参谋邢乐乐不无感慨地说,去年的这个时候他们还在参加军委组织的“跨越-2018·汕尾”跨区演习。
面对上级配属和加强的航天、空航、陆航等诸多作战力量,如何形成合力?方队长当时也用了这一招。
为全面掌握情况,他连续3天加班到深夜,对其他单位的人员和装备进行摸底;为了让大家知己知彼,他先后组织5次协同推演,让各军种指挥员熟知战斗的全流程,清楚自身作战任务。
最终在演习中,他组织指挥镇定自若,多兵种运用得心应手,实兵对抗取得完胜。
潘守勇与队员们交流受阅经验。郎玉萍 摄
一股劲:严训苦练唱黑脸
阅兵的关键是训练,训练抓不好,阅兵任务就完不成。
训练间隙,几个队员在小声嘀咕:“方队长确实有些不近人情,每次我们做动作,都要小心再小心,生怕挨他一顿批。”
起初,有些队员还不理解,方队长职务这么高还管这些小事,是不是有点任性,一点情面都不留。
“只要他开始纠正动作,不是较真就是挑刺,还经常自己做示范,一个动作不行就反复练,练到满意为止,让人不认真都不行。”一名队员说,在方队长的严格要求下,自己的训练成绩明显提高。
谈及方队长,仪仗队退役教练员王帅感慨道,“其实方队长不仅对队员要求严格,对教练员要求更为苛刻。”
训练伊始,方队长就要求教练员做好备课示教,每次开诸葛亮会,他就像批阅试卷一样,对所有教练员的教案一个个批改,不达标准决不罢休。
起初,个别同志还不以为然,“简单的一个队列动作,还搞啥备课示教,凭我们在仪仗队的基础,就已经绰绰有余了。”结果,由于备课态度不认真,他被方队长责令在全队军人大会上做检查。
“现在看来,这个备课太重要了,不仅让教练员理清了思路,还让队员掌握了训练内容。”高效有序的组训模式,让方队训练走上了快车道。
“不打无准备之仗,胜利都是给有准备的人。”跟方队长一同参加国际军事比赛的政工组干事宋珂佳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