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在服务经济特区发展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厦门金融业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同时,厦门市积极推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不断先行先试,金融创新走在前列。在这一过程中,厦门金融业本身也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从区域走向国际,逐渐壮大,在更高水平上推动金融对外开放。
厦门市积极推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不断先行先试,金融创新走在前列。图为两岸金融中心。厦门日报记者黄嵘 航拍器摄
体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同步推进
打造全国金融改革“厦门样本”
厦门的金融体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始于上世纪80年代。
1986年,厦门被确定为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这一阶段,厦门金融体制改革主要从建立特区金融体系、推进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化、建立和发展多形式的金融机构、改善信贷管理、建立和健全金融市场、改进结算方法以及改善外汇和外债管理等七大方面发力。厦门走出了一条金融活、经济活的改革之路,为全国全省的金融体制改革积累了许多经验,极大地推动了特区建设和实体经济的发展。
受益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积极探索,厦门的金融服务体系迅速形成规模。如在资本市场,1992年厦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国贸泰达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海洋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厦门龙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4家企业启动发行股票。
2010年,厦门获国务院批准建设唯一冠以“两岸”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在此之后,两岸特色金融机构集聚厦门,台湾地区银证保三类机构陆续进驻厦门。这一年,保监会还和市政府签署《关于建设厦门保险改革发展试验区合作备忘录》,将厦门确定为全国保险改革发展试验区,使厦门成为保险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区域、全国保险业科学发展的试验基地、两岸保险业服务一体化的重要平台。
2015年以来,随着厦门自贸片区挂牌,借助获批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区的东风,厦门积极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验,主动参与了国家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兑换等宏观金融改革进程。
今年,为了更好地服务金融体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原市金融工作办公室调整设置为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新设立的市金融监管局与一行两局及各区各部门一道,围绕推动招商引资、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重点任务,积极履行金融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职能,进一步夯实了金融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优服务工作。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致力提升企业客户服务体验,助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厦门日报资料图
“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
成立全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特区的发展,金融业也在不断对外开放中发展壮大,成为中外资金融机构集聚的区域。
改革开放初期,在“开放、改革、搞活”方针的指引下,厦门市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汇丰、集友、大华、华侨、建东、渣打等多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进驻厦门,成为经济特区银行体系雏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5年,在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习近平同志的领导推动下,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成立,直到今天,这仍被视为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在厦外资银行(含代表处)达到15家。可以说,外资、合资银行机构的成立和涌入,大大提升了厦门金融体系的开放程度,既引进了国外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也加强了厦门与境外金融行业的交流与联系,更为经济特区建设事业了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动力。
近年来,随着城市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际金融业务不断拓展,厦门的金融业积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融资和相关配套支持。厦门国际银行、瑞达期货、国贸期货等法人金融机构赴港澳收购或设立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厦门分行获总行授权管理印尼、东帝汶等国家授信项目。菲律宾首都银行总行在厦设立“一带一路”金融业务中心。
作为全国第二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厦门自2010年6月试点开办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业务全面覆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对内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境双向融资等领域,在帮助企业降低汇兑成本、简化业务流程以及助力项目和资金“走出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数据显示,自2010年6月以来,厦门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从2011年的246.4亿元快速发展到2018年的1062.41亿元,年均增长23.3%,累计业务总量已突破万亿元,业务覆盖境外161个国家(地区)。
2019年6月16日,第十一届海峡论坛·海峡金融论坛在厦门举行。图为论坛现场。厦门日报资料图
推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
树立两岸金融合作典范
一直以来,厦门拥有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在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日渐紧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