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体育课还给学生,让体育老师不再“卑微”
体育课的作用不仅是狭隘的“野蛮其体魄”,更是一种规则教育,而建立新的体育观、重新认识体育,也是全社会的事。
近日,一位体育老师因晒出了他“卑微”的聊天记录而走红网络。截图的聊天记录显示,从开学后不久的9月29日到临近期末的12月12日,这名体育老师的多次课程都被其他老师以“我上”的名义“夺”走,就连最后一次考试课,都是以“申请”的口吻才勉强保住。
此聊天记录一出,引来不少网友的共鸣,大家纷纷晒出自己的经历,也催生了不少段子。比如,体育老师本应该是体质最好的那个,最后却经常被“生病”;感觉体育老师都被养胖了;体育老师一节课都没上,凭什么学不好就赖体育老师教的……套用一句话来说,文化课的成绩各有各的不同,体育课的遭遇却惊人雷同。
事实上,体育老师地位“卑微”,体育课形同虚设,很难说只是一代人的记忆。至少早在2000年,教育部就发文明确要求:要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得挤占、减少体育课、体育活动的时间。类似的文件要求这些年不断出现,但眼看2020年都要来了,体育老师和体育课都还这么“卑微”,实属不该。
从现代孩子所接触的体育设施和兴趣爱好培养角度,社会意义上的“体育课”,应该还是在整体进步。但不管是时下的一些体育项目进校园,还是家长让孩子上体育兴趣培训班,都未从根本上解决体育与智育脱节的问题。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体育表现在学生综合评定与升学指标中,不仅权重低,且考核严肃性明显不及文化课,同时也异化为单纯的体质测评,而非体育技能的考核。
毫无疑问,在现有教育评价体系中,体育课依然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课”。体育老师地位“卑微”,体育课可以被随意挤占,这已然是关键原因所在。
也因此,这些年要求把体育课纳入中、高考的呼声很高。去年底,教育部就明确表示,今后中小学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其中,中考体育更将上升到与“语数外”三大主科同等的地位。而高考招生录取,也要把学生体育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不过,对体育课的重视是否一考就灵,仍有诸多不确定性。比如,体育上升到“主课”是否也会变成应试化,与增加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提升体质等内在诉求存在冲突?另外,考核环节的公平公正如何保障等,都需加以妥善探索。
除了在学生综合评价中提升体育课的权重,真正给予校园体育更多的发展空间,还有两大因素不可忽视。
如有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2014年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但从高中开始到大学,学生体质状况则一路下滑。这除了是因为中考阶段有体育测试,或也与高中阶段的学业过重有直接关系。
由此看来,体育课容易被挤占,对应的还是文化课负担过重。继续为文化课减负,才能让体育课有更多不被挤占的可能性。
另外,教育理念上更有必要重新认识体育课的重要性。体育课的作用,其实并不仅仅是狭隘的“野蛮其体魄”,它更是一种规则教育,在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育上,也不可或缺。
当然,建立新的体育观、重新认识体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
体育老师和体育课存在感不足,实质是教育考核体系、教育理念等多种现实和思维所形塑的结果。把体育课还给学生,让体育老师不再“卑微”,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目前所要做的就是让“重视体育课”尽快走出各种文件和口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