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金融时报》记者 赵萌 付秋实
特邀嘉宾: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投资管理部总经理、万达信息(300168,股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匡涛
疫情发生以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数据的每日发布,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实际上,在这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源于大数据的支撑,而基于大数据的国民健康管理体系更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那么,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呈现持续向好态势,市场开始普遍关注,目前我国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现状如何?包括大数据、互联网在内的科技力量是否将引发国民医疗的数字化变革?“保险+科技”将在医疗数字化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寿(601628,股吧)保险(集团)公司投资管理部总经理、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匡涛,对上述热点话题一一予以详解。
《金融时报》记者:我们看到,大数据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您了解,目前我国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现状如何?在哪些方面仍需提升或完善?
匡涛: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健康医疗数据库,形成人口健康信息化体系,并在信息技术结合医学研究等应用领域中取得成效。特别是在局部地区,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人群健康数据积累,并产生了一些科技平台、医学成果和商业实践。
然而,应该看到的是,由于我国数字化起步较晚,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仍存在不少“短板”。首先,数据孤岛仍然存在,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搭建了居民医疗信息平台,统筹医疗服务、健康档案、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平台,但各地数据不能联通,资源无法共享;其次,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不足,整合难度大,导致海量数据(603138,股吧)难以统筹分类,分析出有决策价值的成果;再次,数据的开发应用程度低,行业整体重视数据采集,相对忽略数据分析,数据平台化分析能力相对薄弱;最后,医疗大数据尚未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由于医疗行业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传统的互联网思维和商业模式很难在医疗领域开展,市场上缺乏完整的面向C端(个人)、H端(医院)、G端(政府)和B端(企业)的医疗大数据的应用生态,成熟的商业模式还在不断探索中。
《金融时报》记者:作为信息科技领域从业者,您可否以案例形式说明一下大数据等信息科技在疫情防控方面所能发挥的独特作用?这种独特作用是否具备推广和复制的可能性?
匡涛: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例,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达信息”)与当地政府一起打造了“鄞州区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覆盖鄞州区占比95%的居民健康信息。今年1月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万达信息快速组建团队,成立新冠病毒防控工作小组,运用科技手段协助鄞州区开展新冠肺炎的防控筛查工作。
上述大数据平台对疫区返乡学生、乘坐公共交通的疫区返乡人员、近期有武汉漫游通讯或住宿记录的人员及其密接人群等数据,进行了OCR提取和特征身份识别,与区内人口信息快速匹配,形成重点关注名单报送至鄞州区疾控中心,协助其精准投放防控资源。更为难得的是,鄞州区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动态积累了数年的本地居民就医信息,可以根据确诊病例的既往病史和发病症状、白细胞水平、肺部影像等特征,比对抓取高危人群和疑似病例,有效进行医学跟踪。疫情期间,该平台对鄞州区本地百万级居民进行动态监测,锁定流行病史人群近3万人,关注密切接触人群700余人,累计推送关注名单2000余人,社区核实率达98.8%。也因此,早在1月26日,鄞州区再无外来输入性病例;2月9日起,全面实现病例“零发生”。
此外,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在设计之初便以“可延展、可推广”为前提。在“可延展”方面,大数据平台的功能并不限于疫情监测,鄞州区健康大数据平台已经实现对多种传染性疾病的常态监控和管理、居民自我健康数据监测与评估、疫苗安全性主动监测、儿童免疫接种状况自动评估、居民慢病风险评估等诸多日常监测管理功能。
在“可推广”方面,万达信息在疫情期间,为上海、成都、武汉等全国几十个城市的疫情防控提供了不同类型的技术支持。以“市民云”为例,万达信息于疫情期间推出了“疫情防控专版”,面向全国服务3000多万人,包括口罩预约、政策措施查询、企业护工人员登记等服务。
《金融时报》记者: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的建设现状如何?在您看来,包括大数据、互联网在内的科技力量是否将引发国民医疗的数字化变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