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擘画改革新蓝图,吹响了新一轮改革的号角,全面深化改革犹如大潮奔涌,席卷神州大地。我市紧跟时代潮头,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中省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要求,夯基垒土、立柱架梁,扭住关键、精准发力,2014年以来,市委谋划推出改革举措678项,其中自主创新改革226项,争取实施中省改革试点30项,全面深化改革呈现出整体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的良好态势,为追赶超越、建设“三市”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市委市政府紧盯发展目标和问题短板,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狠下功夫、集中攻坚,打出系列“组合拳”,有效释放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活力,助推汉中发展步入全省第一方阵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三去一降一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支持金融机构债转股,打通“三房”融合政策,商品房库存消化和煤炭、钢铁、水泥产能压减取得阶段性成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成了略钢、收获机械厂等一批国有企业改制脱困工作,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正在加快剥离。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民间投资持续增长。改革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旅游三产持续繁荣。出台《汉中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军民融合发展平稳起步。加大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营改增”。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坚决打击非法集资,加快市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建设发展。稳妥推进电力、油气等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深入实施医疗服务、交通运输等垄断行业和公共服务领域价格改革。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四向融入”,打造丝路源点城市,积极谋划“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建设,衔接列入省“一带一路”项目库。建立与长江经济带及京津冀、关天、江汉、成渝四大经济圈的联系协作机制,建成汉中口岸,汉中海关获批,汉中城固机场开通8条航线通航11个城市,汉中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成都重庆“一日生活圈”。近年来,我市主要经济指标位列全省第一方阵,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总量由全省第7进到第6位,综合实力整体跃升。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循环发展,让绿色成为汉中发展的永久底色。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扎实开展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和“铁腕治霾保卫蓝天”专项行动,实施油改气、煤改气,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立秸秆禁烧长效机制,探索户分类、组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体系,实行网格化监管。编制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治理方案,建立审查(批)备案制度。开展排污权交易制度和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推行污染源在线监测第三方运营制度。完善生态破坏举报惩处制度和移动执法系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补偿资金转移支付达8亿元。汉中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质天数居全省前列,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国卫”通过复审,“国园”成功创建,全域旅游持续升温,汉中荣获“中国最美十大城镇”“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称号。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构建农业发展、农村治理体系,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助力。抓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这个基础性工作,实施“三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颁证率达98.8%,基本完成农村宅基地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行“三变”改革,2013个村(社区)完成清产核资,1151个村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772家、家庭农场1426家。全市流转土地113.3万亩,流转率达26.3%,流转率比2013年提高了19.6个百分点。探索推出健康扶贫、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开发公益性岗位、“一抓两促”教育扶贫等扶贫新机制,五年累计脱贫88.44万人,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贫困发生率也由曾经的34.5%下降到5.15%,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深入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启动实施乡村振兴“八大行动”,开展乡村振兴镇村试点示范,组建振兴乡村产业服务公司,乡村振兴战略破题开局。
主动推进转职能改作风,减政府审批、削手中权力、去部门利益,实现了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累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41项,精简率达65.6%。全面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规范完善“五张清单”管理,实现了清单之外无审批。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市场监管机制。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在市政务大厅设置7大功能服务区,进驻部门单位26个,集中受理的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达241项。简化企业开办和注销程序,推行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企业开办时间缩短至3个工作日。政府职能转变焕发了市场活力,截至去年,全市在册市场主体总量达19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同比增幅达25.93%。连续4年保持了市场主体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市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为切入点,持续推动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社保等改革,让改革红利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围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企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考核机制。持续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开展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文联改革和县域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改革。深化市属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成功组建汉中报业传媒集团、广电传媒集团、文化传媒集团。制定落实加快汉中文化产业发展十条政策措施,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机制。实施“百镇千村乡贤文化促进会”工程,开展“明理、感恩、诚信、自强”主题教育,推广“道德银行”,培育文明乡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围绕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建设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大学区”教育制度,持续推进中心城区学校联盟建设,打破校际资源壁垒,实现优势资源共享,缓解了“大班额”“择校热”现象。汉台区成功创建为“全省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区”。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资助全覆盖、助学贷款全兜底的保障机制。陕西理工学院升大成功,汉中职业教育集团挂牌运行,全市高考实现“七连升”,取得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阶段性成就。
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医保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每个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筹资标准提高至人均690元,保障水平稳定在75%左右。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每年减少患者医疗支出约1.6亿元;构建医疗共同体,完善县镇村医疗服务体系,县域内就诊比例达到85%以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所有贫困人口和计生特困家庭,实现了群众“健康有保障、就医更方便、看病少花钱”。汉中市健康扶贫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基层综合医改“西乡样本”在全省复制推广。
围绕普惠共享和保障重点,全面落实就业创业增收政策措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多年稳居全省前列。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五大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8%。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科学调整医保基金划转比例及缴费年限。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全力推进“四社联动”工作,以网格化和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安全监管“十个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信访体制改革,建立了领导干部接访约访下访和包案制度。汉中成为国家“幸福家庭示范市”。
民主和法治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保障。市委紧跟中省步伐,持续深化民主法制和司法体制改革,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稳步推进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我市地方立法迈出第一步,颁布实施首个地方性法规——《汉中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条例》。制定市人大常委会议案工作程序示意图,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建成市级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平台,实现人大对财政预算资金的全程监督。成立汉中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建立民族宗教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加强和改进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统战和协商民主机制进一步健全。出台妇联、共青团、总工会、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持续推进群团强“三性”、去“四化”,群团组织的活力进一步激发。
司法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全面推行司法责任制,法检内设机构实现整合,员额法官、检察官遴选工作全部落实到位,聘任制书记员改革工作顺利实施,司法办案质效进一步提高。创新建立“341”现代警务实战体系,主动防控暴恐袭击风险、社会稳定风险、公共安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严格贯彻执行中央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确保公正司法,维护司法公信力。建立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完善城乡居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困难群众不再“怕打官司、难打官司”。
“打铁还需自身硬”。市委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着力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和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营造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以制度建设贯穿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制度体系。创新实施基层党建全面过硬工程,着力提升“两力两率”。建立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机制,完善城市基层党建“1+X”配套管理体系,创新推广“民情直通车”制度。创建汉中智慧党建云平台,建立“主题党日+”制度。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实施“思想奠基·党性塑造”工程,基层党建整体水平持续提升。持续开展“激情、干净、超越”主题作风建设活动,推行“一状一书一图”,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容错纠错、鼓励激励“三项机制”,创新干部追赶超越积分管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显著增强。扎实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优秀人才名录和服务绿卡制度,为人才各尽其能搭建平台。
以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建立健全了10项机制。突出主业主政,推动纪委“三转”。建立健全纪检监察机关和派驻机构约谈制度,完善腐败案件查办体制机制。建立干部“为官不为”问责机制,推行群众评议党员干部制度,创新干部监督管理。组建市县两级监委和巡察机构,扎实开展市县巡察工作,启动扶贫领域专项巡察、交叉巡察。强力推进镇办“纪检干部专职化、纪律审查设施标准化、工作运行规范化”建设,全市96%的镇办达到“三化”要求。建立健全与司法、执法机关的工作衔接配合机制,实现了纪法有效贯通、法法有序衔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五年来,一次次调研谋划改革举措,一场场会议审议改革方案,一回回督查考评改革成效……市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抓改革落实上,加强领导,系统谋划,精心部署,夯实责任,宣传发动,严督实考,奋力推动各项改革向下扎根。
——提高站位、加强领导。市委把深化改革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和重要法宝抓实用好。五年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会议32次,审议改革性文件或方案114个。市委主要领导充分发挥改革“一把手”作用,既“挂帅”,又“出征”,亲自部署医疗体制改革,从战略上把好方向,战术上明确打法,做给大家看、带着大家干、领着大家改。九个专项小组组长以及相关市级领导“深耕”自己的“责任田”,领衔推进重大改革事项,确保“一项重点改革、一名领衔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抓负责到底”。
——对标看齐、统筹谋划。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刻领会中央战略意图,准确把握中央改革的总体思路、目标和基本要求,对标看齐中省改革任务,摸清基层改革发展现状,搞准存在突出问题,系统谋划全市改革工作。让汉中改革“详规”更好地融入国家、全省改革发展“总规”,更服当地“水土”,更精确对准问题“靶心”。确保“规定动作”不抢跑、不折腾,“自选动作”不逾规、不跑偏,最大范围实现“同频共振”,提高改革效能。
——精心部署、分层推进。每年年初根据中省改革部署,结合汉中实际,明确全市改革要点,下发到各县区各部门;制定市级改革任务台账,逐一分解到各专项小组,明确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和完成时限,压紧夯实改革责任,确保分层次分领域打好“总体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闯关夺隘。
——紧盯任务、严督实考。围绕改革任务目标,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全面督查、专项督查和日常督查,追踪改革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防止改革“打盹走神”“撂荒溜号”,把控改革方向、进度、质量。完善考核标准和办法,实行季报考核、年中考核、年底集中检查,严督实考,发挥考核激励的“指挥棒”作用。
——广泛宣传、提升效能。在全省首创了“十大创新改革”“十大最具影响力改革”评选活动,并对每项入选的县区和部门分别给予10万和5万元的奖励,激发改革热情。加强改革宣传。适时举办改革新闻发布会,并通过在报纸、杂志、电视设立专栏,报道改革动态,总结新鲜经验,讲好汉中改革故事,展现改革精神,激发改革自信,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力量。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再启新征程。我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信心和决心,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汉中日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