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二十八日,涪陵区马武镇,工人将青菜头挂上支架。(本报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龙帆
主持记者 颜安
访谈嘉宾:
涪陵区委书记 周少政
南川区委书记 丁中平
武隆区委书记 黄宗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最大的短板,也是一个标志性指标。
如何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5月7日,涪陵、南川、武隆三区主要负责人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让贫困群众实现高质量脱贫和稳定增收,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严把贫困退出关
“如果说精准识别是精准脱贫的重要关口,那么精准退出就是精准脱贫的最后一道防线,直接影响着脱贫攻坚的成败。”丁中平说,南川将把精准退出工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严格把握政策标准,做好研判识别工作,确保实现零错退。
具体做法:一是人手“一把尺子”。把《扶贫手册》作为工具书,扶贫干部人手一册,其中明确贫困户退出的具体标准和操作流程。同时加强培训,让每一名扶贫干部都熟练掌握“四进、七不进”“一出、三不出”“八步、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等政策标准,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尺。
二是运行一套制度。实行签字背书制度,各乡镇(街道)签订承诺书,并由主要领导在贫困户退出名单上签字,严格实行“谁把关、谁签字、谁负责”;实行每月一通报制度,每月对数据质量进行排位通报,动态监测、比对分析,及时纠偏纠错;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在全市率先对贫困村党组织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对连续排位靠后的启动问责;对因数据质量问题排名靠后的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约谈。
三是构筑一道防线。贫困户退出时,由发改、财政、教育、住建、卫生健康等部门进行大数据比对、联合审核,确保应退尽退、应扶尽扶,打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
“涪陵也是这样。”周少政说:“我们除了把握好程序规范关这个前提外,还对贫困户的退出工作做了一些要求。”
首先是干部入户调查时必须做到“四看”(看收入、看吃穿、看保障、看稳定发展态势),要户户见面、签字留痕、责任到人;其次,对问题户的审核判定,在搞好入户调查基础上由包村领导、村民代表、村社干部、驻村工作队、所在乡镇街道业务站所组成研判小组,采取大数据智能化信息比对和相关行业部门联合认证的方式,进行综合研判,确保贫困户识别退出更加精准;第三,在数据和质量方面,涪陵区每年投入财政资金500多万元,选聘了123名村级扶贫信息员,进村入户重点围绕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基础数据变更完善、社情民意收集等开展工作,确保扶贫信息系统、档案、实际“三统一”;此外,去年9月,该区还在全市率先开展脱贫稳定性标准排查工作,探索建立画像式脱贫稳定性标准排查经验,在2018年度国家脱贫攻坚考核中得到了高度评价。
“武隆虽然已经整体摘帽,但对照高质量脱贫的要求,我们还有许多短板亟待补上。”黄宗华坦言。
如何补齐?黄宗华认为,要锁定“两不愁三保障”这个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坚持目标标准,确保脱真贫、真脱贫;要开展全面排查,细化“两不愁三保障”具体指标,结合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对全区所有脱贫户、“临界户”、未脱贫户等开展全面排查,逐一建立问题台账和任务清单,精准发力解决突出问题;要在持续深化动态监测、强化贫困筛查和返贫预警的基础上,深入实施《武隆区脱贫攻坚“临界户”管理办法》和干部帮扶、产业扶持、大病救助、合作医疗、精准防贫保险、小额信贷贴息等“1+6”扶持政策,做到扶贫对象识别、管理、扶持样样精准、个个不漏;要以“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年”为载体,对已脱贫户持续实施“1+13”后续扶持政策和教育、医疗、就业等30余项到人到户保障政策,全力打好深度贫困乡村、易地搬迁、特色产业、生态扶贫、兜底保障等“组合拳”,推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同步升级,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让干部动起来贫困群众奔跑起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