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前的花垣縣十八洞村一處民居。攝於2013年1月。 現在的花垣縣十八洞村一處民居。攝於2019年9月。 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領取產業收益金。攝於2019年1月。 花垣縣十八洞村擺起長龍宴歡慶苗年。攝於2019年1月。 脫貧前的花垣縣十八洞村進村道路。攝於2011年12月。 現在的花垣縣十八洞村及其進村道路。攝於2019年9月。
新華社發
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攝
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攝
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攝
新華社發
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攝
十八洞村位於湖南湘西花垣縣,是武陵山區腹地一個苗族聚居村,因村裡有18個天然溶洞而得名。這裡雖然山奇水秀,景色怡人,但因為交通閉塞,處於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群眾生活長期徘徊在貧困線以下。2013年,全村225戶939人,人均可支配收入隻有1668元,貧困發生率高達57%。
201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來到這裡考察調研,首次提出“精准扶貧”的重要思想,使這裡成為我國脫貧攻堅歷程中具有“地標”性意義的地方。5年多來,十八洞村在上級黨委和政府領導下銳意進取、積極探索,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精准扶貧之路。
■苗歌唱變遷
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優美動人的苗歌把苗寨人的生產勞作、生活習俗、喜怒哀樂描繪得惟妙惟肖。在過去貧困的日子裡,十八洞村傳唱的更多是生活的艱辛和無奈:“苗家住在高山坡,坡上芭茅石頭多。不通公路水和電,手捧金碗莫奈何。”現如今,脫貧攻堅使苗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十八洞村的苗歌又唱出了生活的甜美和喜悅:“吃住不用愁,衣著有講究﹔增收門路廣,票子進衣兜﹔天天像趕集,往返人如流﹔單身娶媳婦,日子樂悠悠。”
踏著苗歌美妙的旋律,我們真切感受了這個小山村今昔兩重天的時代變遷。
從村口以參天大樹為造型的迎賓拱門出發,通村道路已變成水泥道。走進村子,房前屋后都鋪著平整干淨的青石板,風格一致的苗族民居修葺一新,黃泥竹篾散發著自然的芬香。屋裡都經過了改水、改廚、改浴、改廁,廚房清潔,廁所干淨,家家喝上放心水,戶戶用上安全電。村裡有了郵局、銀行,還建起農家書屋和詩社。村民們感慨:“看看現在條件這麼好,真不敢想象以前那種道路坑窪泥濘、屋子破舊矮小、廁所透風漏雨、豬仔就睡在床鋪下的日子。”
坐下來拉家常,熱情好客的苗寨人算開了賬:土地流轉,每年有流轉金﹔水廠開工,上班的每月拿工資﹔鄉村旅游勢頭很好,農家樂生意火爆……每家每戶都有多條增收渠道,口袋裡票子明顯多起來。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313元,實現整村脫貧﹔2018年,這個數字又增加到12128元,是5年前的7.3倍,原來幾乎空白的村集體收入每年也有了50余萬元。收入增多了,生活條件自然改善。從前苗歌裡唱:“三溝兩岔窮旮旯,紅薯玉米苞谷粑。要想吃餐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現在則是火塘上長年挂著臘肉,新鮮時令水果家家有。男男女女衣著一新,許多人平常都打扮得如同節日一般。
這幾年村民感覺最大的變化,是村裡旅游經濟發展起來了,每天游人如織,人氣越來越旺,目前日均接待2000人以上。被習近平總書記親切稱為“大姐”的石拔專老人家是村裡有名的“網紅打卡地”,每天去的人最多。開民宿的村民楊秀富遺憾地說,隻可惜自家房間太少,人一多就住不下。
過去,因為村裡太窮,小伙子在外面談朋友都不願把姑娘往回帶,生怕嚇跑了人家。正如苗歌裡唱的:“有女莫嫁梨子寨,一年四季吃野菜,山高溝深路難走,嫁去后悔一輩子。”2013年,村裡35歲到55歲的單身漢就有39名。如今,已有30人脫貧又“脫單”,媳婦全是外村人,不少人家還抱上了娃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