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记厦门马拉松成年礼

字号+ 作者: 来源: 2020-01-22 我要评论

记厦门马拉松成年礼 1981年10月15日,湖里一声炮响,厦门经济特区宣布破土动工。 昔日贫穷的海防小城,从一片荒地中崛起,在改革开放的破浪前行中,完成惊人蜕变,跃升为高颜值

记厦门马拉松成年礼

记厦门马拉松成年礼

  1981年10月15日,湖里一声炮响,厦门经济特区宣布破土动工。

  昔日贫穷的海防小城,从一片荒地中崛起,在改革开放的破浪前行中,完成惊人蜕变,跃升为高颜值、高素质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成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本。

  2003年3月30日,首届厦门国际马拉松(以下简称厦马)鸣枪起跑,从此开启厦门每年一度的华美盛会。厦马从无到有,从高起点到双金赛,同样经历了冲破藩篱的发展奇迹,见证了厦门城市勇立潮头的最美年华,亲历了中国马拉松产业从萌芽到勃兴的不凡历程。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厦马的成长史,那就是“一个奇迹、两个赋能、三大效应”。

  2020年,厦马18岁,亦将迎来她盛大成年礼。

  一个奇迹

  用特区精神创办国际马拉松赛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2003年3月30日上午8时30分,随着一声发令枪响,11998名马拉松选手以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为起点出发,第一届厦马就此诞生。

  谁也没想到,只有130多万人口的厦门市,创办首届厦马仅用了三个月,堪称一大奇迹。要知道,当时有着22年历史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以下简称北马),其最短筹备时间也用了7个月。

  在今天看来,三个月办一场马拉松赛几乎成了惯例。而在当时体育各方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殊为不易,而全国也仅有北马、上海国际马拉松和大连马拉松等屈指可数的几场赛事可资借鉴。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更没想到的是,小小一封电邮,竟改写了一座城的历史。2002 年 12 月 3 日,《厦门日报》“两会”热线电子邮箱收到市民的一封邮件,建议在环岛路上举办国际马拉松赛。第二天,《厦门日报》在显著位置编发这封邮件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厦门市领导欣然签名支持,由此开启申办程序。

  12 月初,厦门正式向国家体育总局申办厦门国际马拉松赛。

  12 月 30 日,厦门得到国家体育总局正式的同意批复。

  2003 年 1 月 6 日,厦门时任市长张昌平强调,要举全市之力办好厦马。

  “举全市之力”此言不虚。在得知厦门将举办国际马拉松赛的消息后,市民迸发出极大的热情,而各大媒体使出浑身解数,开设各类专栏专版,向市民普及马拉松常识。《厦门晚报》专门为厦马举办了一场热身赛“市民马拉松”。全厦门掀起了一股跑步热。各个单位积极举办跑步比赛,长跑俱乐部不断涌现……

  特区人,说干就干。

  世贸商城发起了“每人捐出一元钱,为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添砖加瓦”的倡议;

  民族路、大学路进行了整治,路面整修一新,破旧围墙推到,违建一律拆掉,300幢建筑清洗、上漆,民族路沿线的 13 座万伏电塔全部“退役”,改为地下电缆供电。

  “马拉松赛道整修期间,厦门大学一位退休的老教授,骑自行车察看赛道,用照相机拍下该修整的段、点,把照片寄给了组委会办公室。整治民族路时,一个 12 岁男孩认真做母亲尽快搬出住所的工作,借住在亲戚家,以确保整治工作的如期完成。此类佳话不胜枚举。”

  而与此同时,全市32个党政部门,组建了组委会等8个职能机构。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时至今日,厦马依然还是厦门市协调部门最多的体育赛事。

  筹备伊始,厦马就一心向国际水平看齐。组委会还专程考察了渣打香港马拉松赛,向香港业余田径总会“取经”。组委会分别在北京、香港两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马拉松爱好者发出邀约。

  正因为上下一心,并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办赛,首届厦马得以一炮而红。

  再经过仅仅三年的运作,厦马已是中国著名赛事品牌,与北马成“一南一北、春秋交替”之势。

  可以说,从筹办到组织,从市民到政府,从零基础到品牌化,厦马无不体现特区速度、特区精神。

  赋能髙颜值

  鹭岛美丽实践的最佳传播者

  每每提及厦马的创办史,“因为一条路,改变一座城”的说法不胫而走。

  厦门环岛路全长约43公里,分三期先后实施完成。沿途风光旖旎,如诗如画。厦马由此也成为世界最美马拉松赛道之一。而环岛路的修建与“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又称“9·8贸洽会”)密切相关。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