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网北京3月14日电(记者于潇 见习记者崔晓丽)“过去农村房前屋后的垃圾很多,现在国家投入资金治理后,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14日,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接受正义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构建农村垃圾分类处理长效机制,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垃圾治理问题。
谢德体指出,随着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农村垃圾产生量也在日益增加。但农村地区因为垃圾分类体系的缺失,以至于可回收利用的、易腐易烂的、有毒有害的垃圾混杂在一起,垃圾量持续增加,如不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收运处理压力将日益增大。“有些农村在垃圾治理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措施,对引进企业监督和管理乏力,导致工作效率不高。”谢德体补充说。
对于农村垃圾处理出现的这些问题,谢德体建议,对农村垃圾实行“二次四分”的垃圾分类规范,建立农村垃圾分类体系。
什么是“二次四分”?谢德体解释说,即第一次将垃圾按易腐和不易腐分成两类,易腐类垃圾多为有机垃圾,引导农民喂养牲畜或堆肥还田再利用。第二次将不易腐类垃圾按可回收利用、有毒有害和其他再分成三类。办法实施初期可实行户集,村社保洁人员负责分类,待宣传引导和农户的垃圾分类容器到位后,再实行户集户分类。
“垃圾分类处理的办法,要求将农村居民动员起来,所以要想办法激励他们自觉参加。”谢德体建议,在按照分类规范分类收集垃圾后,对于可再次利用的垃圾,镇乡可安排村社保洁人员或引进废品收购机构定期按照一定的市场价格回收,实现农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对于有毒有害垃圾,制定分类补偿标准,实行有偿收集,给自觉分类收集垃圾的农户一定的补偿,费用可从农村垃圾减量运送费用中支付,以防止有毒有害垃圾可能引发的环境安全事故。“要让居民在垃圾分类中也能获得一定的收益,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谢德体说。
方案的落实,宣传必不可少。谢德体认为,可以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手段,宣传到户,走进社区,落实个人。同时,垃圾分类教育更要走进学校,利用孩子学习能力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且对家庭成员影响力大的特点,鼓励孩子带动家庭生活垃圾分类。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各种渠道,以丰富多样的媒介方式提高民众垃圾分类的意识、知识和能力。特别要加大村委会在农村垃圾处理中的积极作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