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3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文文 裘一佼 肖淙文 甘凌峰)虽说早已写入省市两级政府工作报告,但当龙港撤镇设市这一消息正式公布时,这座浙南小城还是沸腾了。
龙港市来了!以传奇般农民造城闻名的龙港,再次成为一个传奇。从龙港镇到龙港市,一字之差,不仅是地区称谓的变化,更是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催化剂。
1984年,龙港建镇。三年后,一座初具规模的城镇在荒凉的港湾拔地而起,曾经的小渔村一去不复返。数万名农民,迁入自己建造的“城”——龙港。
这是中国第一座农民城。从轰轰烈烈的农民造城到撤镇设市的尘埃落定,不断开拓变革的勇气和追求,正是龙港人与生俱来的禀赋。
我们采访了几位龙港人,他们亲历的“小城故事”,就是一部动人心魄的时代大戏。
城市
因为梦想而丰盈
入夜,在鳌江畔的外滩眺望,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龙港丝毫不比大城市逊色。
每次到此散步,龙港镇第二中学音乐老师陈力群的思绪就会飘到1999年。那时,就在龙港外滩广场,200架钢琴联奏的场面,打破了吉尼斯纪录。全球媒体聚焦,《新闻联播》报道:“今天,还是这双手,凭着他的坚韧与不懈,又在自己构筑的家园,奏响了象征现代都市文明的音符……”
当时坐在钢琴前奏响美妙音符的,很多是陈力群的学生。陈力群的父亲陈青秀,上世纪80年代把钢琴带到了龙港,并掀起了学琴的热潮:8.6万人口,1200多架钢琴,这里的人均钢琴占有量一度位居全国小城镇之首。陈力群也渐渐成为龙港镇公认的最好的钢琴老师,带出的一批批学生,有的甚至已经走上世界舞台。
激越的音乐随着鳌江水流淌进每个人心里,靠海的龙港,一直有一股澎湃的激情。“龙港人对城市有强烈的向往,‘农民城’一度被认为粗放发展、没有品质,龙港人千方百计想摆脱这一形象。”陈力群说。
在她看来,龙港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龙港人对钢琴的热爱,从城镇规划和面貌上看,龙港更是个“特例”。它虽然是个镇,却以城市的标准布局拉开框架——比如温州首个镇级体育馆、污水处理厂,全省首家镇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全国首条镇级地下人防商业街。龙港建镇后的5次城市总体规划,均邀请国内知名设计院操刀,为的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继续领跑全国……
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民城”也面临挑战。当年一排排“通天楼”已沧桑斑驳;老城区空间格局太小,拥堵的马路、违章建筑、卫生死角等影响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但这丝毫没有让龙港人望而却步,他们不甘流于平庸,创造着自己的特色。
眼下,龙港镇是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模最大的乡镇。每天穿梭在龙港的大街小巷,陈力群在城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感受着城市的蜕变——52个环境整治建设项目有序推开,总投资额达5.4亿元;同时,“农民城”和产业特色等元素也通过标志性建筑和示范街改造保留了下来,走入城区,就能感受到浓浓的“龙港味道”。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龙港的城市框架逐年拉大,一幢幢高楼,仿佛城市的身高线,展示着龙港的一天天“长大”。甬台温高速复线、客运中心、城市公园、体育馆、高级中学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再次为龙港人的城市梦注入更多色彩。
“当时选择来到龙港的垦荒者,都是一批肯吃苦、敢突破的人,我想正是勇于追求、永不放弃的城市精神,让龙港有了很多创举,希望这样的精神能让龙港再创辉煌。”陈力群说。
产业
随着城市而升级
从“镇里人”变成“市里人”,这个晚上到鳌江边走一走的人很多,林开芬也在其中。
从1998年到龙港打工开始,她已经在龙港生活了30多年。2012年,她买下了第一次打工的那家印刷厂。
这个曾认为自己“顶多”只能做一个办公室主任的女老板,此时坐在记者面前,说话声音也是柔柔的,“在龙港,打工几年就出来创业的人太多了,小厂子遍地开花,但要做大,就很难。”
林开芬买下的工厂也是如此。“我接手时,厂子和我离开时没有丝毫变化。十几年过去,这个工厂的发展像是停滞了。”
“要想发,搞印刷。”这句顺口溜,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温州人传下来的。上百万的业务大军用“四千精神”揽回订单,有的业务员手握大单,自己办厂,当起了老板。加工生产,无疑是父辈们正确的选择并取得成功的经验,由此也迅速兴起做大了龙港的印刷业,铸就了“中国印刷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