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教育信息化2.0中,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也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人工智能+教育”将对教育带来怎样的改变?听听教育界泰斗顾明远先生怎么说。
8月1日,“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2019”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90岁的教育界泰斗、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到场致辞。顾明远先生着重强调了“人工智能+教育”对教学的改变。他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教育“要改变教学的方式,要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索,或者与同伴合作,互相探讨。”
“人工智能+教育”是大势所趋。顾明远先生是新中国首批留苏学生、教育家,从事教育行业70年,见证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顾明远先生认为,“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引起教育的一场革命,正改变着教育的生态、教育的环境、教育的方式、教育管理的模式、师生关系等等。他说:“充分认识‘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遇到的重要挑战。”
在对教学的改变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以作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大数据可以帮助老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批改作业,替代一些机械式的劳动,减轻教师负担。顾明远先生预测,未来,“双教师模式”将成为主流,虚拟“助理”可接管教师的日常任务,使他们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对学生的指导和一对一交流。
顾明远先生是“终身学习”的引入者,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也让“终身学习”有了更多样的实现形式。无论何时何地,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来学习想学的课程。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顾明远先生也提出,这种大环境下,也有很多是不会改变的。
比如,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教育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
第二是,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虽然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技术永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需要改变,但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没有变。
顾明远先生的发言引起了现场阵阵掌声。据了解,“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和科大讯飞联合主办,今年已经是第三届。
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与科大讯飞联合主办,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智慧学习研究院,科大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共同承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教育部科技委主任赵沁平院士,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教委主任刘宇辉,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刘朋建,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执行总裁吴晓如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主持。
出席会议的还有来自全国28个省180多个区县的地方教育局长、电教馆长、中小学校长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师生近千人。
除了主论坛之外,还设有6大分论坛,聚焦探讨精准管理与区域教育现代化、脑科学与语言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与智能教学系统、人工智能教育的制度、政策与伦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质量评估等议题。同时,会议同期还举办了五大前沿工作坊,邀请到大数据挖掘方面的资深专家、教授,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领域对形式多样的大数据进行讲解,探讨数据挖掘在教育测评、人员管理等多领域的重要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