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投资逻辑:围棋盘VS同心圆
今天阿里和腾讯的投资风格在数年前恰恰相反。2011年之前的腾讯,投资案例多以并购为主;而2013年之前的阿里,投资也不像如今追求强业务耦合,更偏向一个有战略眼光的财务投资人。
“抄袭者”的名声和3Q大战推动了腾讯在2011年的内部诊断会。诊断会后,腾讯把核心能力聚焦在流量和资本上,其中,“资本”主张的提出者就是刘炽平,在这位前高盛人看来,腾讯不可能涉足所有的互联网产品,腾讯自此提出开放战略,通过把投资作为核心战略之一,与合作伙伴建立生态合作关系,“只求共生,不求拥有。”
2011年1月24日,腾讯宣布成立投资规模为50亿元的腾讯产业共赢基金,主要使命是投资产业链上的优质公司,更好地服务腾讯开放平台上的用户。根据IT桔子数据,腾讯在这一年就进行了17次对外投资,而此前11年内的投资交易加起来才16次。
这一年也成为腾讯投资的分水岭。腾讯通过投资,切入了电商、本地生活、出行等诸多领域,投资了京东、搜狗、滴滴出行等众多企业。在此之前,腾讯的投资多以并购为主,且大部分发生在游戏领域,与腾讯主营业务强关联。
腾讯从并购为主走向了少数股权投资为主,而阿里做出了相反的选择。
阿里生态经济体,注:黄色背景的圆圈为阿里收购或投资的业务。
资料来源/阿里巴巴投资者关系官网
2008年,阿里资本在刚成立时的出发点是做财务投资。阿里对外的投资主要紧密围绕能帮助其电商业务发展的项目,比如2008年投资百世物流和2010年投资星晨急便,以解决电商商品的配送问题;比如2010年投资宝尊电商,为品牌商家提供整体化的电商运营服务;比如2010年投资淘淘搜,完善淘宝图像购物搜索能力。
2013年,是阿里投资从财务投资者向战略投资者角色转化的关键之年。
在此之前,阿里的投资业务散落在三个部门——集团投资部、B2B投资部以及淘宝投资部。值得注意的是,B2B投资部负责人纪纲,于2016年1月加入蚂蚁金服担任其战略投资部负责人,2016年也是蚂蚁金服投资策略的重要转折点,过去主要围绕自身的金融场景进行布局,这一年之后蚂蚁开始关注综合场景,先后投出了大搜车、旷视科技、哈啰出行等项目。
直到2013年1月,阿里进行了当时成立13年以来最难的一次组织架构变革,成立25个事业部,此前分散在各事业部的投资部,也在这次架构调整中跟随独立的阿里资本一起划归到“阿里巴巴集团投资部”,职能上依旧维持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的划分。在阿里,集团层面的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一直共存到2014年,到了2014年4月,阿里彻底转向战略投资者的角色。
创业公司在接受阿里的投资后,如何与这个彻底的战略投资者去谈合作?
一位被阿里投资的企业合伙人向《财经》记者总结了他的经验,“跟阿里谈战略投资,最好的方法是他们投了你之后,你去看阿里内部有什么业务,你自己写方案,自己主动进去把这块业务搞完。”他回忆蔡崇信在2016年投资年会上谈到的,主旨是阿里其实并不是强势,阿里投完一家公司之后,非常希望被投公司来帮阿里改造内部业务。
此前《财经》记者曾总结了在2017年6月的阿里投资者日上蔡崇信对阿里投资的逻辑阐述,他把投资并购看作是围棋游戏,在游戏中,把棋子放在棋盘上,可以从任一点开始,任一点结束。“我们就是把正确的资产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战略投资和并购是作为赢得围棋的一部分,给阿里建立长期的战略价值。”
阿里投资并购逻辑。资料来源/阿里巴巴投资者关系官网
而在2018年9月的阿里投资者日,蔡崇信对这一围棋式的投资逻辑做了进一步阐述,他说,“投资并购就像一个围棋游戏,仍有许多棋子散落在各地,需要有人合理规整摆放。阿里会持续进行投资,因为投资是为了未来而布局,我们更乐于投向能为公司创造‘1+1>10’效应的项目。”
他在现场举了饿了么的例子,阿里收购饿了么之后对其的赋能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开放淘宝和支付宝入口,最大化消费者流量;第二,会员融合,88VIP向饿了么输送阿里生态的超级会员;第三,丰富交付场景,新零售扩大其产品和服务范围;第四,组织升级,阿里将饿了么的组织结构从多层级结构转化为事业部式结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