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雪霁天晴,碧空万里。
78岁的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以下简称“兴农中学”)校长蒲邦顺,戴着助听器,坐车近3个小时前往黔南州独山县兴农中学“传经送宝”。
这一幕,与6年前蒲邦顺第一次前往独山县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情景很相似。这一次,蒲校长还带上了兴农中学后勤管理部门负责人,计划投入1000万元进一步美化绿化独山县兴农中学的校园环境。
一进入独山县兴农中学,“蒲爷爷好”的问候声不断。这里的高中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习惯称呼校长为“爷爷”。和校长爷爷坐在草坪上交谈时,他们会敞开心扉畅谈学习状况和人生理想。
帮学生们圆梦,是蒲邦顺最大的愿望。他经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依靠教育改变了命运,我要尽力帮助更多的农村孩子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走出贫困的大山、书写精彩的人生。”
从教54年,办学26年,蒲邦顺先后获得过“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贵州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人物”“感动贵阳教育十大人物”“贵州省兴校重教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他“坚持有教无类,致力教育扶贫”而创办的兴农中学,至今已发展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省办学历史最长、办学规模居前的民办完全中学,并于2019年9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13年,72岁的蒲邦顺积极响应贵阳市委、市政府教育扶贫的号召,举全校之力结对帮扶黔南州独山县,通过异地办学,无偿输出先进办学思想、办学经验,用6年时间让独山县兴农中学取得“二本以上上线率96%、一本上线率66%,726名学生考上985、211重点大学,12名学生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优异成绩,让原本落后的独山县高中教育水平一下子跃居黔南州前列,使贫困地区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改变了这个贫困县教育落后的面貌,赢得了社会各界充分认可和尊重。
独山教育“蝶变”的跨越式发展,成为贵州省、贵阳市创新教育扶贫成果的一大亮点。
2018年,在第34个教师节到来时,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在给蒲邦顺校长的回信中说:“古稀之年,您依然初心不改、情系教育,在您身上所体现的教书育人的坚定志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扶贫济困的责任担当,让人感动,令人钦佩。”
2019年9月20日,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赵德明作出批示:蒲邦顺校长的事迹非常感人,全市的校长都要向他学习看齐。
初心:扶贫济困 教书育人
2019年3月26日,已有26年办学历史的兴农中学,正式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中学。
此举,印证了蒲邦顺26年前创办兴农中学时的初心。
创办兴农中学之前,蒲邦顺已经在四川、新疆、贵州等地从事一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长达28年。多年实践让蒲邦顺深刻感受到: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基础十分薄弱,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1993年8月,蒲邦顺在贵阳市白云区一个农家小院创办了仅有几十人的初中补习班,这正是兴农中学的前身。他允许农家学子用粮食、蔬菜或者猪肉按当日市价抵交学费,或给贫困孩子减免学费,这个惯例,一直延续至今。
一年后,农家小院的孩子们以优异的中考成绩予以回报:43名学生参加中考,6名学生跻身全市中考成绩排行榜前10名,41人考上中专。
第二年,兴农中学租用并改造企业闲置厂房作为教学楼,招收了百余名初中新生。新招收的161名中考复读生,一年后有138人考上中专。兴农中学从此在农村学子中打响名气。
2005年,兴农中学被批准为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有人问蒲邦顺:办学质量这么好,为什么取了“兴农”这样“土”的校名?
蒲邦顺回答: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办学的初心,就是让农村的孩子通过接受教育摆脱贫穷的生活。“兴农”,寓意“兴旺农村教育”。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更多的农村孩子渴望进入高等学府。1996年,蒲邦顺产生了创办民办高中的想法。他向全省每一个贫困县的教育局写信,诚恳地表示“愿资助农村品学兼优的孩子完成高中学业”。
1997年,兴农中学以免除学费、生活费的招生条件,面向全省招收品学兼优的农村贫困生。1997年至今,兴农中学为贫困生减免学费及资助优秀贫困生的费用累计近1亿元,部分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在大学期间仍然继续领取兴农中学给予的资助。
在兴农中学,求学愿望强烈的贫困生,总能得到蒲邦顺校长的特殊关照——
来自威宁县的张姓学子,因贫困而辍学。蒲邦顺不仅将其劝返继续完成学业,还为其父亲提供工作机会。重返校园的小张心怀感激刻苦求学,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被中国科技大学直接录取。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