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遺址全部躋身“國保”
新華社杭州10月17日電 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遺址距今已經有4700-5100年的歷史,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還要早約1000年,也是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共發現了11條水壩遺址。在最新公布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它的“鯉魚山—老虎嶺水壩遺址”名列其間。而之前,它的另一處遺址塘山遺址已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就意味著這一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全部成為“國保”。
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學者經過多年努力,最終讓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遺址較為完整地“重現人間”。它被評為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對它的調查和發掘工作也被評為中國考古學會“2011-2015年度田野考古一等獎”。它由11條水壩遺址組成,主要修筑於兩山之間的谷口位置,分為南部的低水壩群和北部的高水壩群。其中,塘山是長堤,鯉魚山、老虎嶺等其余的則是較短的水壩。它們能攔蓄出13平方公裡的水面,總庫容量約4600萬立方米,分別約為杭州西湖的1.5倍和4倍,具有防洪、灌溉、運輸等多種功能。
據研究,這組水壩是在良渚古城建設之初統一規劃的城市水資源管理工程,在壩址選擇、地基處理、壩料選材、填筑工藝、結構設計等方面表現出較強的科學性,是東亞地區人類早期開發、利用濕地的杰出范例,見証了良渚先民的社會動員能力和建設水平,也為中華文明五千年提供了實証。
1996年,良渚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時包括了莫角山、瑤山、反山和塘山等遺址。其中的莫角山后來被証實是良渚古城的宮殿區,瑤山是一處祭壇和高等級墓葬的復合遺址,而反山則是迄今為止等級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它們在不同年份都入選了“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而在良渚古城遺址周邊100平方公裡范圍內,考古學家還發現了近300處遺址。
(責編:邱宇哲、孝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