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质量推进“一圈五区”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高质量建设合肥都市圈
(二)加快发展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三)提升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四)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
(五)大力振兴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
(六)高标准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三、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合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一)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联合攻关
(三)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二)加快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培育布局未来产业
(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五)完善承接产业转移支撑体系
五、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一)扎实推进精准脱贫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三)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四)提高人的城镇化水平
(五)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六)提升乡村发展品质
六、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一)建设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二)协同打造数字长三角
(三)推进区域能源互济互保
(四)优化区域水利发展布局
七、主动参与全球分工,推动更高水平协同开放
(一)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
(二)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三)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八、优化区域生态系统,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一)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屏障
(二)强化更高标准重点领域污染防治
(三)健全更加紧密联防联控体系
九、增强民生保障能力,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一)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
(二)提升教育文化卫生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水平
(三)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发展
(四)共建公平包容社会环境
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统一开放市场体系
(一)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
(二)建设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
(三)构建统一有序的市场环境
十一、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二)健全推进机制
(三)完善规划政策
(四)强化项目支撑
(五)抓好督促落实
前言
党中央、国务院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出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擘画了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宏伟蓝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改革开放空间格局,对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意义重大。
安徽国土面积、常住人口分别占长三角的39.1%、28.1%,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提升了安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为更好发挥比较优势、增添发展动能、实现整体跃升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但也要看到,安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综合竞争力不强,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未来一个时期,是安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要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在上海龙头带动下,联手苏浙,扬皖所长,主动作为,彰显安徽担当,发挥安徽作用,作出安徽贡献。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结合安徽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范围包括全省16个市,其中,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8个市为中心区。计划期为2019—202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35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规划纲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按照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基本原则,坚持上海龙头带动,联手苏浙,扬皖所长,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绿色发展样板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建设长三角联通中西部的重要开放枢纽,为打造“一极三区一高地”作出安徽贡献,奋力开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
在实施《规划纲要》过程中,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的要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