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掌柜:知名商业战略专家,凤凰网财经特约评论员,为中国平安、字节跳动、美的、华为等公司提供战略咨询相关服务。
此时此刻,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而在风暴中心的不仅仅是疫情的严峻挑战,也包括由此引发的若干争论、怀疑、批判及诸多情绪,对武汉红十字会乃至整个红十字会为代表的公益慈善系统的信任风暴同样牵动着各方神经。
前几天武汉红十字会被质疑大权独揽、办事不力,之后又爆出物资分配不公的新闻。细节包括:没有发热门诊的莆田系医院能分配到3万多口罩,而处在一线、物资紧缺的协和医院却只分到3000医用外科口罩;领导有绿色通道获得口罩,而前线医疗物资频频告急;红十字会和公益慈善系统在灾难应急方面的能力大大低于公众预期,甚至“仓库都管不好”,交给本地的医药物流企业后2个小时解决问题,等等。而一线工作的武汉红会人员并没有对此传出反驳和辟谣的声音,仅有微弱的辩解:“工作人员每天只睡4个小时,这种指责是不公平的”。
争论当下,先让我们平复一下情绪。应该说凭我们对国人的了解,灾难面前,大部分人都是心存善念的;救灾过程中的相互指责是焦虑使然,对湖北、武汉人产生非常负面的情绪,某种程度上也是压力下的错误认知,我们需要选择彼此谅解,这些情绪一定无助于事情的解决。何况眼下世界范围来看,多达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大陆断航,海外已经出现因为疫情对华人华侨、中国人的种族歧视声音,看到这些,应该说现在只剩下“我们”可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仅需要正能量,更需要冷静思考、群策群力。
作为商业战略顾问,我们在本文的分析是从商业战略视角审视中国红十字会的挑战和变革需求。由于并非业内资深专家,可以说是一孔之见,但希望这种第三方视角能帮助中国红十字会在内的广大公益慈善团体找到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的线索。
需要阐明的是:我们在分析研究对象的时候,需要定义研究对象,并排除一种有罪推论的先入为主,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体都可能出现问题,问题不是罪。我们需要假设红十字会本身拥有善的初心,但好心办坏事或者好心办不好事情,那么他们是现在最需要帮助的群体。
这里的思考无关对错、无关问责,但关乎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应急救援机制、什么样文明有序的社会。
一、 如何理性看待红十字会暴露的问题?
那么先来挖挖红十字会问题的根子在哪里,这决定了我们要研究和分析的对象。
从目前社会各界对武汉红十字会的批评来看,我们的研究对象有三个,其一是“群团组织”,中国特殊国情下,红会作为“群团组织”如何协调政府职能与社会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样是中国特色的挑战。从民政部对红十字会目前对定位看,和工会、团委、妇联、文联、工商联、计生协会是一样的群团组织,属于非民政部门登记的人民团体组织,其工资待遇和人员身份与党委机关一致,红会人员是参公属性和事业编制;其二是“慈善行业”,广大人民群众对红会的慈善组织的认知,客观要求从专业思维解决慈善事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和管理问题,以应对市场化、社会化需求;其三是“社会治理”,红会组织本身也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其他社会组织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这更引发关于社会化治理结构的全新思考,社会组织如何在现有体制下更好的发挥作用。对于任何一个指责或讨论,都要明确到底是针对哪一个对象。
带着以上考虑,再明确我们要讨论的内容——实际上是红十字会的三种角色之间的关系,对于“群团组织”要有引领性,对于“慈善行业”要做标准,对于“社会治理”要有积极推动。那么,展开之前我们再发出两个追问:第一,武汉红会再次让大家失望,是态度的问题、能力的问题还是体制的问题?第二,武汉红会暴露的问题是否是广泛存在于社群、慈善等领域的普遍问题,进而需要我们思考凝聚共识之后,从更高维度有系统性的变革方案?
带着问题我们再来看现象。据1月30日召开的湖北省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披露,截至2020年1月30日12时,湖北省红十字会、省慈善总会、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累计接收包括医用防护服、N95口罩等捐赠物资615.43万件。截至2020年1月29日12时,全省累计接收社会捐赠资金42.67亿元,其中省级15.8亿元,武汉市24.33亿元。而巨额善款源源不断流入慈善机构,但全国范围内“抗疫”一线的各级医院所面临的医疗防护物资严重短缺局面并未明显缓解。1月30日,武汉协和医院再次在社交平台求助称“物资即将用尽。不是告急,是没有了!”经《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转发后引起热议;日前,全国多个省市的多家医院因为防护物资紧缺,也相继发布了接受社会捐赠公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