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能互补-光热。省科技厅供图
在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高原上,从文化厚重的河湟谷地到人间仙境的三江源头,从茫茫苍凉的戈壁沙漠到盈盈绿色的广阔草原,从经济小省到生态大省,如今的青海,乘着科技创新的翅膀,实现了自身“有”到“优”的华丽转变。
我们看见三江源在数据和监测中展现出了最真实的面貌;
我们看见曾经退化裸露的黑土滩重新染上了绿色;
我们看见金属锂产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我们看见医疗水平提高正惠及深远的藏区;
……
2019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青海“创新”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在各个领域,它们支撑着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创新型省份的建设贡献着巨大的力量。据统计,2019年青海省登记科技成果545项;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到54%,全省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
多能互补-风电。省科技厅供图
智慧化模式,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探索
“我们的每只羊羔都佩戴有耳标,今年的小羊就是根据科技部门的智能称重设备检测,显示体重达标。”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森多镇嘉仓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股东之一东宝说。自2017年,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平台建设项目覆盖了东宝所在的合作社,当地数百名牧民利用手机、温度计、智能秤等先进技术开始“智慧养殖”,牧业生产一年比一年轻松高效。
2019年6月4日,“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平台建设”项目通过综合验收。该平台经过了4年的实施,使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形成目前最完整、最系统、最准确的智慧生态畜牧业数据,初步探索出一条从传统饲养向信息化精准饲养的转型之路,为构建三江源生态保护“减压增效”的“智慧生态畜牧业”新模式提供支撑。农牧业在生态与牧民生活的共同向好中得到发展。
记者从科技厅了解到,通过开展基于智慧生态畜牧业技术平台的业务化运行和政府咨询服务,目前已创新性地发展了无人机遥感监测、卫星定位跟踪、红外相机自动拍摄、地面样带调查相结合的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调查技术,并首创航空遥感监测野生动物和家畜解译标志库。
“对生活在三江源区的牧民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优质饲草基地完成冬季‘补饲’,也可以根据智慧平台的引导完成草场返青期休牧、季节优化配置,还可以将称重设备和营养均衡养殖技术结合起来,使牛羊肉产量和质量达到最佳状态。”东宝说。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科技,而面对青海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地创新才是解决的根本。2019年以来,青海省围绕三江源地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修复及生态保护,申请中央预算资金资助3460万元,先后组织实施了“祁连山林草植被结构调整与功能提升试验示范”“祁连山高寒草地生态试验站二期建设项目草地治理与保护最新机械设备引进与示范”等生态项目,为推动青海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一名来自果洛州的患者正在接受医生的包虫病远程智能超声辅助诊断。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供图
互联网+,全省医疗提升的新模式
“医生的远程超声检查结果和包虫病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现场运行的检测结果完全吻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的检查室内,医生南嘉格列正在对患者做检查,不同的是,被检查的患者并不在检查室,而是在400多公里外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2018年9月7日起,青海省在果洛州人民医院正式启动包虫病远程超声辅助诊断筛查项目。这项由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与深圳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全球首套包虫病远程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不仅减少了医生和患者花在路上的时间成本,还提高工作效率,让医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包虫病患者的诊疗中去。
检查室的显示屏上显示着患者的整体状况和内部的超声图,400多公里外的果洛医院里,智能化的检测仪随着医生手中的仪器同步为患者检查,患者也能通过旁边的液晶屏与医生实时交流。
青海省主要医疗资源集中在省会西宁,州县医疗资源特别是优秀的医护人员资源十分紧缺。而包虫病主要分布于省内的藏区,在这些地区超声影像医师资源匮乏,患者无法及时诊断就医。近年来,虽然通过定点扶持的方式为我省重点人群包虫病筛查、治疗提供了方便,但医生、患者辗转两地的时间成本非常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