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击水新湖南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湖南发展成就综述
9月25日上午,湖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省人民会堂隆重举行。图为大会会场。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罗新国 摄
上图:2016年5月6日中午,长沙黄花机场,一辆磁浮列车驶入磁浮机场站。当天,长沙磁浮快线开通试运营。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田超 摄
上图:2017年9月15日,永吉高速吉首至古丈段通车,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实现县县通高速,进入全域高速时代。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郭立亮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唐婷 刘笑雪
9月28日,北京展览馆人流如织。
“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在这里展出。仿佛走入时光隧道,人们在一张张生动照片、一个个历史瞬间中感受70年来的家国巨变,触摸一段温暖奋进的集体记忆。
这是全球瞩目的国家展览。“湖南元素”闪耀其间——杂交水稻从湖南走向世界,复兴号动车纵横中国,湘西十八洞村换了新颜……澎湃激荡的“湖湘力量”融入“中华力量”,同频共振、奔腾不息。
7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瞬间,新中国却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巨大变迁,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美丽画卷,书写了一部气势磅礴的人间史诗。
70年,宛如一部感天动地的进行曲,谱写着伟大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丽篇章。
70年,犹如一曲荡气回肠的交响乐,演绎着三湘大地从一穷二白到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华丽蝶变。
70年,如同一台气壮山河的大合唱,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接力奋斗的长征组歌。
湘江北去天下先。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内陆封闭到创新开放、从温饱不足到人民幸福。70年,跟随祖国发展的脚步,改天换地的新湖南,焕发出朝气蓬勃的全新面貌。
1
70年沧桑巨变,凝结在鱼米之乡的丰硕成果中
株洲田心,一个小得在中国地图上找不到标记的地方。
1958年12月,当我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在铁道部田心机车车辆工厂下线时,这里还是一片郊野之地。几十年后,一个享誉全球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横空出世。田心,给了世界一颗“中国芯”。
“为世界造车,实现了我们一家三代的梦想!”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转向架事业部员工阮东臣在田心出生、长大,父亲退休后顶职进厂当钳工。从韶山系列机车到和谐号、复兴号高速动车,阮东臣和同事们“亲眼目睹、亲手组装出厂”。而今,儿子阮冠华当兵退伍后,也进入了中车株机和父亲并肩作战。
以田心为发端,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根硬质合金棒材、第一辆微型汽车、第一枚空空导弹……新中国工业史上293项“第一”相继在株洲诞生,崛起中的“中国动力谷”,标注出动力研制领域新的“世界坐标”。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慢到快。70年时光流转,工业重镇株洲的发展历程,生动映照出湖南跨越发展之路。
一个机场,承载着湖南人走出省门拥抱世界的梦想。
上世纪80年代,湖南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却没有一个像样的机场。仅有的一个军民合用的大托铺机场,只能降落小型飞机。
1989年8月29日,历经3年艰苦奋战,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建成通航,可供大中型飞机起降。从此,作为内陆城市的长沙插上了翱翔蓝天的翅膀,临空经济开始腾飞。30年过去,黄花机场跻身全球百强,全省8个干支线机场开通了57条国际和地区直飞航线,直达22个国家和地区。
回望历史的动人瞬间,无数梦想在奋斗中“开花”——
1966年,“十万愚公”肩扛手提建成韶山灌区,硬是让高山低头、河水改道,使贫瘠的湘中大地变成“大粮仓”。五强溪水库、江垭水库、涔天河水库、洞庭湖治理工程……几十年来,一大批创造了湖南水电建设壮举的重大工程,灌溉出鱼米之乡的丰盈富饶。
1969年国庆前夕,5辆仿制长春一汽“解放牌”货车的HQ-140型“湘江牌”载重货车在一片欢呼声中下线,开启了“湖南人造湖南车”的全新探索。新世纪以来,大众、菲亚特、吉利、广汽、比亚迪、北汽等中外主流汽车制造商相继入湘建厂,湖南跃升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长沙朝中国汽车产业“第六极”发起冲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