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新泰10月10日讯(见习记者 林鹏 通讯员 崔庆伟 杨洋)10月6日至7日,山东省泰安新泰市举办首届“振兴杯”掐辫子大赛决赛,来自全镇各村的90支代表队1500余人进行激烈角逐,不停飞舞的手指奏出一曲曲丰收的交响乐。在山东省泰安新泰市羊流镇羊祜实验小学操场,400余名老人分成4组,个个手里攥着一把麦秆,一根根细长的麦秆在她们手指间飞快地舞动,似一只只不断翕张着翅膀的蜻蜓,15分钟后,娴熟的掐辫子技艺,似乎不用眼睛和大脑,用手摸索着就完全可以掐得很好,她们最快的用麦秆编出了3.2米长的“辫子”。一位60多岁的参赛者说:“掐辫子这活,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吃饭手艺,我们老姊妹们没有丢掉。并且老年人的脑袋越用越灵活,手脑并用还可减少老年痴呆。”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大多都知道掐辫子这一手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以前,掐辫子很是普遍,农村收入不丰厚,掐辫子可以为家里增加一笔收入。掐出来的辫子,是制作草帽的主要原料。掐辫子是草编工艺品草帽制作的主要工艺之一,主要原料是麦桔,即选用小麦麦杆的最上节,也就是紧靠麦穗的部分。麦子中颜色白亮,粗细适中的麦桔预先挑选出来,轻轻摔打掉籽粒,去掉叶鞘,折掉根杆部分,放置干燥处备用。掐辫子前,将“莛子”拿出来用清水浸泡,使其变软就可以使用。然后,再像姑娘家编辫子一样将麦秆编成辫子。
掐辫子变废为宝,纯手工打造,清洁环保。为助推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传承弘扬非遗文化,自9月份开始,新泰市羊流镇第一届“振兴杯”掐辫子大赛进入海选阶段。羊流镇90个村陆续展开,6000余名村民参与其中。比赛设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和脱贫光荣组。比赛更是考验大家作为农民的“专业技能”。比赛现场上,青年组、中年组靠着手脑灵活成绩斐然,老年组靠着经验老道也毫不逊色,一条条做工精细的“辫子”在大家的指尖飞舞中快速编制着,其速度让围观者叹为观止。在当地,每年麦收后村民们从来都不乱焚烧秸秆,而是把麦秆保存起来做成纯手工的麦秆小辫后,便会有编织厂定期上门收购。把秸秆掐成辫子,做成草帽或装饰品,不但让秸秆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避免了环境污染,还有效的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据不完全统计,辖区的90多个行政村,每年约种植4.8万余亩小麦,每户群众可增收近两千元。“在当前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羊流镇将持续推进文化旅游建设和新时代农民技能培训,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拓宽农民致富渠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山东省泰安新泰市羊流镇党委书记李兴胜表示。
奋进新时代,争做新农民。山东省泰安新泰市羊流镇举办首届掐辫子大赛,是向建党98周年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是展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盛会,旨在丰富新时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振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精气神,为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再鼓干劲、再立新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