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中国扩大金融业开放大门的步伐越来越大,外资银行、保险、基金、证券都在今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或拿下牌照或已经展业,中外资金融机构也开始真正的实力较量。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了一季度国内保险业业务增长放缓,但是这丝毫不能阻挡外资保险巨头进入国内市场的热情,就在今年1月,中国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开业;而在近期,友邦保险“分改子”的消息也在业内流传,已经谋求独立子公司运营很多年的友邦(中国)极有可能成为国内首家外资寿险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在 6月23日,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德勤(中国)发布了一份《开放政策下外资险企在中国的新机遇》白皮书(下称“白皮书”),这份白皮书显示,随着中国进一步放宽保险行业外资企业准入条件,中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未来三到五年,将是外资险企进入中国的关键时期,将给外企险企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
“随着宽松准入政策的落地,外资险企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高。外资险企进入中国市场,可促使内资险企更好地借鉴国际优秀险企的市场实践,从公司治理、风险定价、投资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塑造优势,缩小与成熟市场的差距。” 对此,德勤(中国)保险行业主管合伙人黄逸轩分析指出。
外资份额悄然上升
在过去几十年的保险市场发展中,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增长一直低于中资,但是这一局面在2019年却发生了改变。
根据白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在华外资/中外合资险企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9.9%,是中资险企12.2%增长率的两倍以上,外资/合资险企总体市场份额也同比上升了一个百分点,达到7.2%。这种悄然发生的变化以及保险市场大门的放开,让外资保险机构看到了机会。
去年12月6日,银保监会发布了最新的《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其中规定将合资保险机构外资的控股比例放宽到51%,同时删除了2004年版本中全国范围内取消外资保险机构设立前需开设2年代表处的要求以及30年经营年限要求。这意味着外资保险公司将和国内的本土保险公司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和本土保险公司同样适用《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市场准入管理办法》。
这份白皮书分析显示,此前外资险企在华开展业务长期面临两大制约因素。首先外资险企需满足一系列要求,其保险牌照申请才能得到受理,从提交申请到最终批复可能需要几年时间。获得保险牌照后,外资险企在中国不同地区开展业务还需满足区域性监管要求。如果想在全国十个以上省市开展业务,至少需要3-5年的准备时间;其次,对于在中国市场尚未开展业务或并未建立合作关系的外资险企,如果想要构建覆盖多个省市的直销和代理人网络,需要3-5年甚至更长的建设周期和大量的前期投入。
“开放新政之下,外资险企将有机会重新考量其在华业务模式。如何把握新的政策红利,应该是众多外资险企目前考虑的问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内资保险企业往往拥有比较复杂的股权结构。这增加了收购的难度,需要收购方尽早开展与各方股东的磋商和尽职调查。”对此,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财务咨询主管合伙人陈尚礼则表示。
陈尚礼也进一步分析称,通过与中国优秀的保险科技公司合作,外资险企可以快速获取百万甚至千万级的客户数据,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开发定制化产品,进行精准营销。
更多外资险企谋求独立身份
事实上,自保险新政颁布以来,国内保险市场已有多家外资险企尝试通过加持其在现有合资企业的股份,成为主要控股方。另外一些外资险企则通过收购、合资、战略合作的方式建立外商独资或外资控股保险机构。
“虽然现在评估新政给保险牌照申请和审批带来的影响还有些早,但在2019年获银保监会批准的36个重要事项中,已有15项与外资险企相关。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上保险销售规模迅速攀升。疫情正加速传统险企业务模式的转变,这会推动外资险企与科技平台间更多的合作。”德勤的白皮书称。
不过,新冠疫情并未阻止外资险企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心。
今年1月16日,中国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开业。天眼查数据显示,安联中国成立于去年11月份,注册资本约27.18亿元。安联保险集团持有中德安联人寿51%的股份、京东安联50%的股份,以及太保安联健康险22.95%的股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