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通讯员许天颖曹强)6月4日,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金黄色的麦田里,6台小麦收获机正开足马力、并驾齐驱,其中3台为无人收获机,全程无人驾驶,在后台智慧麦作系统的操作下智能“吞”麦、精确“吐”粒。这是“北斗导航支持下的小麦无人收获技术”观摩会现场上的一幕。
视频拍摄何建霄
北斗导航全程支持下的小麦种植
据介绍,由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领衔的“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智慧麦作技术”作为2019年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农业技术,主要包括北斗导航支持下的小麦无人播种收获技术、无人机支持下的小麦精确施肥喷药技术以及物联网支持下小麦智慧灌溉技术。
近年来,智慧农业的“最强大脑”注入了小麦生产耕、种、管、收的全流程。在观摩会现场,无人收割机在收割同时,可进行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水分的在线实时检测。
去年11月,小麦播种时节,课题组还举行了小麦无人播种施肥技术的现场观摩,基于北斗导航的小麦无人播种施肥一体机,在旋耕灭茬开沟的同时,可基于栽培处方图实现小麦精确变量播种、施肥等作业,真正将农机、农艺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
北斗导航支持下的小麦无人收获机。受访者供图
“天眼地网”,立体化感知农情
以往判断苗情的老办法是“看天、看地、看庄稼”,依靠田里看、经验断,这种靠一个技术人员下田从点上看苗情的传统办法,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局限,往往也会有很大的主观性误差。
而使用新型智慧农业基数可以实现农业信息获取的立体化感知,该院副院长田永超教授介绍,所谓农情的“立体化感知”,就是通过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田间物联网传感器等遍布于天上和田间的监测设备,实时监测、传输、获取数据,对苗情生长状况、空气温湿度、土壤养分墒情等技术指标进行采集分析,架设起“天眼地网”,定量、全面、立体化地精确描绘判断作物生长状态。
种、肥、水、药,数字化开具“处方”
种、肥、水、药的施用量过去同样是“凭经验”,新型技术则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信息、品种特性,以及生长过程中的长势情况,开具种、肥、水、药的“细方子”。例如不同区域的麦田,土壤、密度与长势有差异,就要分别设计播多少种子、施多少化肥、灌溉多少、农药怎么喷,最后生成的就是一张张差异化的栽培方案图、长势分布图、肥水处方图,汇集成数字化处方。
无人作业,全程远程遥控完成
有了数字化“处方”之后,就可以与农业机械融合,研发智能化农机装备,根据处方和田块的地理位置,精确地投入种、肥、水、药等农艺措施,把“北斗”等高科技“智慧”集成到传统农机中,给田里的“铁疙瘩”装上“最强脑袋”。
目前,天空地立体化苗情诊断技术、无人机支持下的作物精确机喷药技术、基于物联网的灌溉技术等单项技术趋于成熟,已在全国主要麦作区大规模应用,小麦无人播种收获技术已具雏形,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有望在近年内实现广泛应用。据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团队专家介绍,未来将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利用传统农机装备,加强智能化、精确化的核心技术与部件研发,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机系统的提档升级;加大推进技术与成果的集成示范,致力于实现全产业链、全过程的精确作业、无人作业,实现农田信息、农艺处方、农机装备的深度融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