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村的榛子林让曾经的荒山披上绿装。 富林镇三宝村,榛子大户郑民夫妻迎来榛果大丰收。
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一颗榛子能改变什么?在位于小兴安岭南麓的黑龙江省通河县长兴村,榛子既让荒山披上了绿装,又让农户找到了增收途径。
从“风吹石头满地跑”到如今山上绿意葱茏,通过种榛子、套种中草药、发展生态旅游,长兴村山上的榛子树成了村民眼中的“绿色银行”。
黑龙江省通河县富林镇,田间地头,农民三三两两忙着农事。长兴村的朱长生是长生榛子合作社的负责人,正和大伙儿一道给榛子树修枝理干。
“七山半水一分田,分半湿地和草原。”通河县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森林覆盖率达74.6%。
从2016年开始,长兴村在县里支持下,发展榛子种植,如今全村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000亩。
以前“起阵风就得吃口土”,如今榛子树上果实压弯了枝头
长兴村种榛子,最早是从三宝村取的经。
“春来沙尘不见少,风吹石头满地跑。”富林镇三宝村村民郑民有一片230多亩的坡耕地,早年间种玉米,到了春耕时节,得把自己包裹严实才敢下地播种。
“起阵风就得吃口土,上个山给自己整得埋埋汰汰。”郑民说。
2009年,脑筋活泛的郑民从辽宁引进人工培育的榛子苗,栽满了自家这片山头。到第四年,郑民种下的榛子树上,果实压弯了枝头。看到效益的村民跟着学起来。
2015年,通河县决定把大果榛子产业作为立县富民支柱产业,示范推广种植。
“通河的黑钙土肥沃,气候寒热适宜,自然条件适合榛子生长,全县仅野生平榛就有30多万亩。”通河县委副书记姜洪斌说。
“全县森林覆盖率虽然高达74.6%,但仍有42万公顷的林间地和坡耕地,推广榛子种植,既能推动农民增收,又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姜洪斌告诉记者。
富林镇分三批组织其他村到三宝村考察郑民的榛子林,长兴村村支书王俊福还记得第一次去考察时的情景。
“一亩地能栽80棵榛子树,平均一棵树能产干果5斤,按照20元/斤的价格保守来算,亩均效益也在8000元左右。”王俊福说。
一本细账算下来,王俊福眼前一亮,说动朱长生和20多户村民,成立合作社,承包下村里300亩五荒地,全部栽上了果大、丰产、出仁率高的大果榛子。
“去年第一年挂果,不能让果子结太多,否则影响榛子树生长,全村只收了6000多斤干果,卖了18万元。今年丰产后大概能收4万斤左右。”王俊福说。
“当初为了种榛子,我不光掏空了20多万元的家底,还向信用社贷款10万元。”王俊福说,“承包土地种榛子,前期投入大、获得收益慢,这也是一开始许多村民犹豫不决的原因。”
利用好退耕还林地,向荒山荒地要效益,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为了提高村民的积极性,通河县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在达到一定榛子种植亩数之后,县里会牵头为榛农修路、接电缆、围护栏,工程费用政府出大头。县里请来的农技专家,电话号码告知到每一个榛农,加了微信一对一答疑。有了这些支持,王俊福们的后顾之忧消除了,种植质量也提上来了。如今全村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000亩。
“种植榛子,需要重点解决好资金、土地、技术三大难题。”通河县榛子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李国威说。
钱从哪里来?通河县将榛子林纳入三北防护林工程,在享受国家每亩补贴500元的基础上,县级财政再补贴300元,目前已累计投入政策扶持资金1.6亿元。“县政府对规模200亩以上种植地块通路、通水、通电,榛子林种到哪里,配套设施就跟到哪里。”李国威说。
为了解决榛子种植前三年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问题,通河县积极探索“以短养长、一地多用”模式,利用树苗4米间距开展间种套养。县里引进的药材加工企业还和村民签订了蒲公英收购合同。
地从哪里出?利用好退耕还林地,向荒山荒地要效益。原来有些退耕还林地和五荒地,被开垦出来种玉米,收益不高还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整治后,再通过土地流转种植榛子,实现了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
技从哪里学?“榛子怎么剪枝、怎么施叶面肥都是学问,为了让乡亲们少走弯路,去年我和县榛子办一起,把从栽种到摘果的每一步都拍成照片,再配上文字说明,装订成册发给每一户榛农。”最先尝试榛子种植的郑民已成为县里有名的土专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